19岁美少女“办画展”一夜成名,无数网友惊艳,父母身份曝光:难怪这么牛!
作者 | 陈六月来源 | 凯叔讲故事
“人生可遇不可求的事:拉萨有画的房,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这是一位来自长沙的94年女孩,写在微博里的一句话。这个汉族女孩叫做曾芷仪,五年前进藏散心,22岁的她便和西藏结缘——选择留在拉萨学习唐卡。她画的唐卡不仅被供奉在了西藏江谱寺大殿中央,而且她被活佛称为汉地女唐卡画师第一人。在网上,她成为众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
南迦巴瓦峰、布达拉宫、冈仁波齐.....除了画唐卡外,她还用笔画下了众多西藏的美景。从孤身入藏,到在拉萨开民宿;从叛逆的青春到传统的学艺生活;从唐卡零基础功底到成为汉族唐卡画师傅。她穿越了诸多波折,她的故事也是一个女孩不断蜕变的传奇过程。
少女心思有了归属因为爱上唐卡现如今,26岁的她形容自己:我心里可能住着个100岁的老人,越发喜欢素净,也许身处在闹市中才是修行。
虽然年纪不大,可这个90后女孩经历过了大起大落的人生。她在微博上透露,曾经的自己是一个小胖子,和美女一点都不沾边。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注重教育,但她却生性活泼性子叛逆,除了画画,其他都并不喜欢。
高考失利后,她差点黑化。18岁时,她开始染各种颜色的头发,整天想着往外飞。
虽然没有考上美院,但她还是能继续画画。这个阶段的她,总是喜欢用黑色和复杂的线条来作画,显得奇异又古怪。有人担心她,是不是心理出现问题了?
毕竟,谁能想到这些暗黑的画作出自一个明眸皓齿、笑起来十分灿烂的小姑娘。
幸好,当时的绘画老师薛亚军看懂了她的画。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创作了大量独特风格的绘画,并在19岁那年就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一瞬间,媒体的赞誉顷刻而来。从默默无闻到荣耀榜身,她突然进入高光期。还有很多美术界人士给她巨额的报酬,邀请她加入工作室。商业的画作模式,也让她陷入迷茫之中。
她看着杂志上的自己,会想很久:这是我想要的自己吗?总觉得不对劲。于是,大学毕业这一年,她选择独自一人去西藏散心。
在拉萨,寺庙的活佛送了她一副四臂观音唐卡,她随手放在了包里。在去贡嘎机场的路上,遭遇车祸。她以为自己要出事了,可缓过神来后,自己毫发无损。四臂观音唐卡还在包里。她想,一定是这个唐卡保护了自己。她和唐卡也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决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来——学习唐卡。
学唐卡的日子万千苦痛也无法阻挡所有人都会觉得,城市女孩肯定受不了藏区的苦: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一不小心就有高反;没有自来水管,日常饮水洗漱都必须慎用;山里修行五年,没有太多社交;教画的老师不会说汉语,所以还得靠其他小伙伴翻译才行;没有米饭,需要习惯藏族人吃的糌粑、酥油茶。
生活条件艰苦,但更难的还有学习唐卡的艰难。按照习俗,画唐卡的嘎玛师傅只收本地人,不收女性。可曾芷仪不放弃。最后,她打动了老师,成为了这十几平方米画室里唯一的女生。
唐卡有着最鲜明的民族、宗教色彩,所用的颜料也极为珍贵。所以,唐卡绘制要求很严苛,各程序也十分复杂、很有仪式感。
最基础的画法,就有五种勾法,每一勾技法都不相同。光是勾线法,就要练习了好几个月,才彻底把勾法扎实地学透。唐卡有严格的度量,非常讲究对称感仅仅是画佛像的比例,就需要画一个多月。而且还有着“不能改变”的特征,所以每画一笔,都得万分谨慎。
而这些,都不能打断她学习唐卡的决心。她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也战胜了唐卡学习中的艰难。在大师的指导下,她的唐卡功力也突飞猛进。不仅能自己制作颜料,还能上山采石,凭借手感自己研磨材料。一年的时间,原本细嫩的皮肤,也挂上了两坨高原红。关于学唐卡的难度,她说:想学想画,真的不是一个想法,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没准备好,那就不要碰唐卡。在这个过程里,她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她说:绘画是启迪人心智很好的方法。从观察的方式,到所能表达的意境,都反映了你观照的能力,和对世间万物的体会程度。因为画唐卡,她的唐卡推广短视频不仅在社交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五年过去,她在拉萨在开了一家客栈,养了一条大狗。
她依旧发挥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偶尔还会上山,用牛粪兑上牛奶当做颜料,对着风景作画。
不画画时,她欢脱活泼。穿藏服,隐匿在一群藏族人之中,骑马、摘草药、做糌粑。
她热气腾腾,不亦乐乎。关于这一路走过来的艰难,曾芷仪说人生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学会经历生命里的痛苦,学会不去逃避,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在面对以后的风浪时,可以做到没有大喜大悲。”
父母敢于放手会培养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有网友说:这样的女孩真的太迷人了。专注自己所爱之事,沉浸其中的人有特别的魅力。她有种野心和自由的美。
我也忍不住和网友发出一样的感叹。
她坚信,自己不可能按照“世俗”的标准去活,于是她离开城市,远赴拉萨;画唐卡时,似乎在修行,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做民宿差钱,她卖掉了妈妈送给自己车,买了一辆小电驴;唐卡需要用舌头舔笔,于是,她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直到彻底适应。她说:一辈子让我感兴趣的人,都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平凡而伟大。
她的故事不仅是展示了一种让旁人羡慕的生活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孩的寻找自我、活出生命能量的真实过程。
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办画展、接受采访、开客栈,爱好和事业两不耽误。这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方式。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他在紧急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韧劲去迎接挑战。”曾芷仪出生于一个气氛较为宽松的家庭,这也决定了她有着更多的勇气走向广阔的人生。
她有一个懂得放手的母亲。她自己在抖音里,也曾说:正是因为母亲给了她理智的爱,她才能自由飞翔。
爱画画,那就学;想去拉萨,那就去吧。
她曾在采访里说:最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大人,无论做什么都支持我,小时候她带着我,长大以后,我带着她。她能浪迹天涯并且开拓出自己一片天地,离不开她有着一个充满江湖大智慧的爸爸。
他的爸爸曾对她说:“人而好善 福虽未至 祸其远矣”。对于爸爸的教诲,她深有体会:世间万物都有因果,自己无意之中的善行,也会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她会凌晨三点冒着雨去接喝醉的女生回客栈;也会刮着大风送客人去医院打点滴;也会自己去清理卫生间的头发;也会一直等着最后一位客人回客栈再睡觉。她因此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在拉萨开客栈,从不愁客源。
对于曾芷仪来说,最喜欢的不是金钱,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关于她的客栈,曾经有一个评论是这样的:老板是个梦想家,但客栈不适合我这样去旅游的过客。
对于这条评论她甚至有些开心,她在微博上解释说:我创造的那庐属于小众审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此条评论说出了“我的”心声,不卑不亢是我的态度。对于他人的不认可,她早已经明了,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她找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爱和独立》一书中说到:我们所能给孩子的,只有两份可以持续长久的遗产,一份是根,另一份是翅膀。一个孩子在成年后有能力创造丰富的生活,从来都离不开父母在曾经给予的人格教育和力量。当我们经常对孩子说“我们试试”,孩子才有可能尝试新鲜事物,发展出坚韧勇敢的品行;当我们教导孩子心中种下善的种子,孩子能在行走世界的过程里,拥有更多得到善意的机会;当我们解放孩子的手脚,孩子在面对众多声音的时候,生长出做自己的勇气。
就像是曾芷仪,在19岁成名时,感觉到不对劲,她选择追问内心真实所想。思考清楚后,她选择离开城市,去追求自己的热爱的东西,而她的父母也都是选择支持的态度。而她,也因为活出了最有生命力的状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