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塑料花父母,比塑料花姐妹恐怖一万倍吧-亲子教育心理学

黄圣依:塑料花父母,比塑料花姐妹恐怖一万倍吧-亲子教育心理学

文:懒妈
来源:懒妈邦(ID:lanmabang123)

-01-
从去年开始,黄圣依重新回到大众视线当中。

不过我猜,她可能并不是很享受这段复出的过程。

先是在《演员的诞生》里,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戏份,她说,我当过妈妈,更能体会这种失去孩子的感受,所以我更有优势来去诠释这个角色。

嗯,然后贡献了一段史上最尬的表演。

接着又在《妈妈是超人》里,被儿子安迪叫做黑洞妈妈,母子两个人相处的过程,满屏都是大写的尬。

安迪说哎呀我的手(下车时可能车门夹到手了),黄圣依却一直问他,外面冷,你告诉我你累不累啊。

安迪说热死了,黄圣依说,好冷啊外面,你累不累啊。

还有出商场的这一场,小孩一直在表达,东西喷脸上了不舒服,妈妈的反应是这样:

永远听不到小孩说的话,永远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看上去你一句我一句说得挺热闹,然而所有的对话都漂浮在空气里,落不了地。

小孩一再向她伸出手,可惜身边这个妈妈,好像一朵塑料花。

-02-
这种场景有娃的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在家里,在小区,在游乐场,在医院儿科,你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这有什么好怕的?
那么一点小事也值得哭啊?
别的小朋友都好好的,怎么就你一个人非要闹?

这样的话很常见,可能偶尔也会从你和我的嘴里说出来,但是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常年累月听到的都是这种话,会是怎样的感觉?

没有人愿意听我的声音,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

如果我去表达,得到的永远都是被漠视,被奚落,被打压。

要表达的情绪是真的,被否认是真的,随之而来的巨大羞耻感,也是真的。

所以,要活下去,要活得轻松一点,就需要在心里挖一口井,把那些只会引来羞耻的感受,全部都推下去。

嗯,再在井口压上一个盖子。

拍拍手,隔离完毕。

你看啊,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待自己。

并且很有可能,将来他长大了,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你。

因为你教会他的只有这个,他就是靠着这个办法活下来的。

这是他的求生之道,也是他的立足之本。

-03-
在医院偶遇的一个年轻爸爸,一直都让我印象深刻。

是在注射疫苗的房间,我带着慢慢走进去的时候,他就抱着一个两个月左右的小孩,坐在条椅上,举着手机打游戏。

最开始小孩也跟他一起看手机,后来大概是有点无聊,就抬头瞄一瞄走来走去的各种人,人也看烦了,就开始扭来扭去,开始轻轻的哼唧。

年轻爸爸很牛逼,见状不好立马开始抖腿。

小孩停下来,不怎么闹了,爸爸的腿也就不抖了。

嗯,完美执行敌不动我不动的大原则。

大概二三十分钟的时间里,小孩冲他发出过声音,放出过信号,而他始终紧盯手机,没有看过小孩一眼。
有游戏的声音,有周围人走动说话的声音,有三四米外打针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家长的安抚声,屋子里吵吵嚷嚷如同一锅沸腾的粥,但我总觉得他们父子二人,是在拍默片。

也像是在拍恐怖片。

婴儿大概是这世上最需要关注的物种了。

他们渴望被看到,渴望被注视,渴望在对方的眼睛里找到自己的投影,给自己定位,也给自己定性。

总是不被看到,那么我就不存在,也不值得存在。

不被看到的人,灵魂被吸入黑洞。
不被回应的人,此身犹如在沼泽。
不被照亮的人,永远孤独的在暗中挣扎。

这是世上最可怕的感觉,也是世上最恐怖的事。

-04-
再说回到黄圣依。

作为一个妈妈,我猜她并不是故意要去回避孩子的真实感受,只是很有可能,她也是这样长大,她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只是可惜,对演员来说,没有真正拥抱过那些生活当中的细微体验,如何在戏里真听真看真感受?

所以即便自出道拍了那么多部戏,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是只有当初《功夫》里的那个哑女——哑女不会说话,表达天然受损。

我们不是演员,但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自己,始终是人生最重要的角色。

不管曾经怎样长大,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成年人永远比小孩有力量,永远都可以选择重新开始,永远可以给自己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你的心里有一口井,你可以试着找找它,打开盖子,听一听里面的声音。

也许你的心里有一道墙,你可以试着摸摸它,绕过墙去,看一看后面藏起来的自己。

你可以选择看到自己,可以选择回应自己,可以选择照亮自己。

然后也许到某一刻,你能找到契机,把压抑的井变成灵动舒展的泉,在封闭的墙上打开一扇敞亮的窗。

当你能够拥抱自己,你自然也就能够伸出手去抱住孩子。

当你能够养育好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你自然也就能养育好自己身边的那个小孩。

这就叫做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觉得这是为人父母,最酷的事。

- End -

作者简介:懒妈,一个有点懒,还想把孩子带好的妈,微信公众号:懒妈邦(ID:lanmabang123)。

责任编辑:Spencer 杨小肥

学习更多
父母幸福才是最好的教育,而成为幸福父母的前提,是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很多父母在原生家庭中缺少肯定和接纳,身上是带着隐忍和愤怒、缺乏心理营养的。如果父母自身的问题没有解决,孩子就会将这些问题翻倍放大。

原生家庭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后的我们,是有能力补足心理营养、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向你推荐已为1万人带来改变的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589.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