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感暴力,叫做“我都是为你好” | 与子女沟通-亲子教育心理学
我是为你好。
这句话看似是爱,其实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控制。
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奴隶。而在这样的情感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都很痛苦。
那么,在情感暴力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多糟糕?
虚有其表的爱多可怕?
有些父母会在心理上束缚自己的孩子,阻止他们独立。他们往往让孩子觉得,离开父母是一种不孝让他们因此怀有负罪感。
为什么要这样束缚自己的孩子呢?
大概是出于父母对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有些父母会这样对孩子说。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理解,是对孩子的爱,但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束缚。
这样的人释放出来的气场,就是冷酷的利己主义气场。是冷漠的,对社会、族群完全没有归属感。
一般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感,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
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爱”只是为了支配对方而找的借口,是为了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做的伪装。
但让人感到更畏惧的是,这些伪装者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奴隶。
“情感习惯病”的伤害有多大?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当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父母的内心深处是明白孩子此刻并不幸福的,所以要用这种给对方负罪感的话将孩子留下。
本质上父母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是何其幸运。
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沉重,不知该如何是好,对成长的影响也会很大,一般的孩子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
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
内心出现负罪感
过于压抑心中的情绪
情感暴力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这些负面影响很能伴随一个孩子的一生。
这样的人,和谁在一起都没办法放松,和谁在一起都觉得不愉快,进而让生活本身都变得不愉快。于是,不管谁说话,都会感到害怕、畏惧,这就变成了这个人的情感习惯。
这样的情况,就叫做“情感习惯病”。
用道德绑架对方我
怎样都可以”这种“美德”来束缚对方,这就是情感暴力。
这种话,在表面上看是一句充满爱的话,但是下面掩藏的是“按照我期待的去做”这样强烈的自我执着。说这种话的父母,往往是神经症性的非利己主义者。
而且,非利己主义的正面形象下,是巧妙隐藏的强烈的自我中心。
有的人因为无法判别“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动机,就会成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所以,为了从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身边逃开,对这种话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有时候,孩子因为情感暴力,在心理上变得焦虑,不安,受伤的时候,这类母亲也只是沉默地看着父亲这样对孩子继续施加情感暴力。
这样的母亲知道孩子的父亲一直在精神上对孩子进行伤害,可是,对自己来说,和丈夫的关系更为重要,所以会装作视而不见。
像这样遭受父母的情感暴力的孩子,会渐渐丧失社交能力,为了不被人责怪、责难,他总是处在紧张状态。
就算长大成人也很难从情感暴力的阴影中逃离出来。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多数遭受家长情感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都很难变得幸福,也没办法和人真正亲近起来。并且,很大几率由此变成一位施虐者。
这样的人会“失去爱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
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对所有的事情都会感到厌倦,害怕与人相处。心中的不安和紧张感总是如影随形。
情感暴力给人带来的伤痛就是如此巨大,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但可惜的是,有时情感暴力正是父母\"不经意\"间施加给孩子的。
一般人如果觉得生活是有趣的,那么多少的忍耐是可以做到的,做事情也会有干劲。但是生活中没有什么乐趣的话,就算给自己打气,也没办法真的加油。
情感暴力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很多人,很多人的一生都暗淡无光,但他可能也不知道是因为情感暴力才如此。
清楚的认识情感暴力
积极地从情感暴力中挣脱
在懵懂的时候帮自己一把
未来面对自己的孩子摒弃这种家庭方式
防止情感暴力的蛀虫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