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岁,但我依旧靠着妈妈生活-亲子教育心理学
孩子不是不想长大,而是父母不让长大
—晚熟—
附近公园里藏着一个相亲角,经常会聚集着一些老人,举着自己孩子的征婚启事,等着有缘人前来搭讪。还有些老人会仔细审视着墙上一排排带着照片的介绍,就像看着待价而估的商品。
相亲角的父母们,把孩子的婚姻大事当成了自己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并逼着孩子参与其中,以自认为“为你好”的方式安排着孩子的人生。
殊不知这样的不肯放手,让孩子被动的配合父母,他们永远也不愿主动去长大。
我们所说成家立业,意思是只有走出父母的家,真正的完成分离,这才算真正的成熟。
而现在,年经一代似乎总觉得还没准备好。可能是觉得财力有限,还没有结婚养育家庭的资本;又或许是心理尚未成熟,承担不起做丈夫或者妻子的责任。所以结婚的年龄一再地推迟,离开父母变得愈发的困难。
王浩威老师在所著书籍《晚熟时代》中提到: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当今十倍速的时代中,涌现了一大批巨婴、妈宝男、长不大的公主。
他们在幼儿园就开始被拔苗助长,少年得志,不断地创造奇迹,但他们的心智水平却大多还处在婴儿期,似乎我们的确进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晚熟时代。
邻居家的阿姨有一个35岁的儿子,瘦削硬朗的外形,头发梳地溜光,后面还扎着一个马尾,颇有些文艺气质。他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因为这个报刊亭离公园近,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节假日光卖矿泉水一天的收入都颇为可观。
可是他偏偏不好好做,或许觉得这是个有些瞧不上眼的小生意,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会在家里睡上一天,晚上出去约狐朋狗友一起吃个烧烤喝喝啤酒。看起来,他的生活挺惬意的。
他住在妈妈狭小的家里,每次出门也收拾的干干净净,但按阿姨的话说,他那间屋子里根本插不进脚。
在家吃,在家住,从来没往家里拿回一分钱,偶尔还把家里买的水果带出去给自己新交的女朋友。阿姨提起他就不停地摇头。
撵也撵不走,不正经挣钱,赚的那点钱都败在了吃喝玩乐上。他不愿去负责任,只是图一时开心快乐,看起来跟青春期的小男孩没有多大区别。
一个35岁的男人仍然无法离开父母而独自生活,他或多或少与王浩威老师在《晚熟时代》一书中的故事主人公有着相似之处,我们尝试去做一些假设性的分析。
《晚熟时代》中讲到这样一个观点:上一代的好,成为这一代不可承受之轻。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死儿大,也就是父亲做为一家之主,如果逝去,儿子就必须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如果父亲太优秀,而且永远处在孩子无法企及的高度,在生活中总是用自己辉煌历史打压孩子好胜欲,让孩子在与父亲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好像永无出头之日。
此时孩子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他唯有放弃自己,这样也就不用再仰望父亲那棵大树。
父亲的强大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希望成为像父亲那样值得尊敬的人。但在同样强大的父亲面前,为什么有些孩子就完全放弃了自己,而有些孩子却成为了自己呢?
父亲需要有示弱的能力,去保护孩子自信的萌芽。
在父亲与孩子的游戏与竞争中,父亲巧妙地让一下孩子,让孩子有成功的经验,他的内心就会内化一个有价值、有力量的自我,他偶然可以在强大的父亲面前赢一次,会把他的全能感放大,而在孩子早期,这种全能感反而是有益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逐渐在幻想与现实中得到确认,他会认为自己是好的,是优秀的,是被欣赏的,是可以肯定,也就使他的外在与内在得到了统一。
他可以坦然接受别人对他的评论,而不会影响在自己内心中的自我意象。
父母总是将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孩子就容易“活在别人的注视里”。为人父母总是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我的孩子不能给我丢脸,我的孩子不优秀就是让我很没面子。
父母会不经意地把孩子与自己相比较,或者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而通常这样的比较,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输家。
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想当年,我如何如何,怎么就生了个你这样不争气的东西?”。
听到这句话,孩子内心会有种深深的内疚,他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他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父母施舍的爱与赞赏,而正如曾奇峰老师提到的“心灵的噪音”那样,他的内心已经被这些噪音给填满了,不断地消耗着他的能量,以至于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去做好他想做的事情。
“他的生命依赖别人的眼神;他的心理,从来没能力单独生存。他活在别人的注视里。”活在父母的眼神里,然后活在领导的眼神里,同事的、朋友的……他会在这些眼神里迷失,哪一个是我呢?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满意呢?
我需要更完美一些、再完美一些,这样的我才是别人眼中最优秀的。
父亲应该做的可能是将期待孩子给自己挣回面子,转变为期待孩子成为他自己,此时,孩子就会用更自然的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父亲还需要有托举的能力。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父亲会把我们架在脖子上,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地方,父亲会在玩游戏时,把我们抛向天空,然后稳稳地接住,此时,我们接触到的是比父亲看到的更大视野。这就是象征层面上的父亲的托举功能。
托举意味着父亲会助力孩子的成长。在孩子跌倒时扶他一把,而不是落井下石的指责;在孩子需要支持时给他一个肩膀,而不是袖手旁观;在孩子尝试新的事物时给予信任,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托举意味着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孩子在这里可以恣意的冒险,而不必承受创伤性的体验,却能在恰到好处的挫折中得到成长。只有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不是囿于父母编织的牢笼,孩子才能在自由中真正地超越父母。
超越父母意味着孩子具备了离开的能力,这会大大地激活父母的分离焦虑,潜意识中,父母想制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来限制孩子的离开。
比如:你不行,你太弱小,你是需要我的,你是离不开我的。
这时,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认同了父母所传递的信息,来满足父母期待他留下来的愿望。
有位心理医生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他治疗了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青年,这个“男孩”是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就诊的,母亲托了很多的关系才找到了这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这之前,孩子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服药史。
在治疗了三个月后,孩子有了明显的好转,医生觉得以前的用药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医生开了处方开始减量。
而此时这位妈妈崩溃了,她到医院来指责医生,干扰治疗。
理智上,妈妈期待孩子的病快点好,而潜意识中,她已经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孩子的成长意味着离开,分离焦虑让她感受到自己即将被摧毁,她以爱孩子的名义再次去阻止孩子的改变。
孩子不是不想长大,而是父母不让长大,晚熟的时代,是家庭与社会共同催生的产物。当父母不再控制,就给了孩子一对可以飞得更高的翅膀。
文章首发丁丁心理服务号(ID: Hisun-xlkt)
作者:任丽,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传播师,心理专栏作者,有书智库作者,有书领读达人,《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书评人,影评人。加入电影写作团体请咨询:juliar0602
责任编辑:一只梨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