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又双叒叕被催催催婚了” | 心事博物馆-亲子教育心理学

“今年我又双叒叕被催催催婚了” | 心事博物馆-亲子教育心理学

听别人的故事,解自己的疑惑,这里是由心理FM出品的心事博物馆,如果你有解不开的困惑,点击“心事铺”写下你的心事,听听咨询师们用专业且温暖的话给你一点点小建议。下载心理FM APP搜索“心事博物馆”就能找到我们的全部节目。

今天我们邀请到心理咨询师韩婧老师和我们一起倾听心事,今天的心事关键词是“催婚”。

老师你好,我是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平时对自己现阶段状态还算满意,但是家人却不这样想。

过年有一次酒桌上,父亲看上去有些醉了,一副悲伤的样子:“去参加人家孩子结婚典礼都问我姑娘什么时候结婚,我除了敷衍快了快了还能怎么说呢。早点结婚吧,这都是为你好”;

去亲戚家走动,三句话后必定回到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什么时候把男朋友带啊?”

“你眼光不要这么高,过日子嘛,都是这样,差不多行啦!”

“人家谁谁家都抱孙子了,你再拖就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了,这也是为了你身体好”;

到了经常光顾的店里,也难以幸免:老板好像很熟的样子,不停的打听“人生大事怎么样了?你这么优秀肯定找一个很不错的吧。找个疼你的照顾你也是为你好啊”
……
看看日历,一个月后准备回家,即将又要面对新的一轮“为你好”的催婚轰炸,回家仿佛变成了“过劫”。催婚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压力?我该怎么办?

——饱受催婚困扰的 L

L,从你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你的困扰。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有这么大压力?

1939年,心理学家克拉克夫妇发现,在种族隔离地区,如果给黑人幼童两个娃娃,幼童会倾向喜欢白娃娃,胜过黑娃娃。

然后他们被问到哪个娃娃是“好”娃娃,黑人幼童也更多认为白娃娃是好娃娃。又问谁是“坏”娃娃,黑人幼童会说黑娃娃是坏娃娃。

可是当研究人员问黑人幼童:“你跟哪个娃娃比较像?”

黑人幼童会表示自己跟“坏”娃娃比较像。

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黑人幼童有着对内的种族歧视以及厌恶自我的倾向。

同时让我们看到:人们都容易受到社会评判标准的影响,当父母和社会都认为子女结婚才能幸福,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好娃娃”的典型,从而滋生了很多的“为你好”:

上学的时候他们说:不要早恋,安心学习,你长大就知道这是为你好;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他们期待你找个稳定工作:“回家当老师多好,稳定,这都是为你好”;

工作稳定了该结婚了,父母张罗着给孩子相亲:“趁着我们身体还健壮,你早点结婚以后有了小孩还能给你带,你也轻松,这是为你好”;

孩子结婚后产生矛盾想离婚,父母又站出来了:婚姻哪有不磕磕绊绊的,你一个人带孩子更辛苦,多磨合一段时间,这也是为你自己好。

同样,孩子心中也有“好娃娃”的形象,他们的“好娃娃”和父母以及社会标准中“好娃娃”形象不一致的时候,催婚的矛盾就产生了——一个着急一个不着急。可是作为子女,即使表面不着急,也会因为和父母标准不符合,而产生一种内疚感,把自己定义为“坏娃娃”:

他们看上去要自在洒脱很多,其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内疚和不安:因为知道父母的“为我好”,知道父母心中“好娃娃”是什么样子,而自己又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即使自己现在的生活自己很满意,也没有办法安心享受这份满意。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

怎样通过沟通来减少以“为你好”的名义展开的催婚,又减少因为不能满足父母心中“好娃娃”形象而产生的内疚感呢?

首先,你要让父母意识到他们心中的“为你好”在子女心里并不一定是真的好。

一段好的婚姻固然重要,但即使没有结婚,生活也还是有很多种可能:例如,我可以很好的安排好生活工作,有着健康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

在好与坏的极端情况外,展示多样可能性,让父母了解其实幸福与生活的选择有很多,并非只有结婚才叫好,没有结婚就是坏。

其次,你要了解父母“为你好”背后是强烈希望孩子能幸福,而非贬低孩子并把子女当做“坏娃娃”。

曾经有位女性来访者说她已经年过三十未婚,母亲每天恶言相向:“你这么大岁数不结婚哪天自己死在外边也没人知道”,她觉得很伤心和委屈。

但是仔细想想母亲当初的表达,她感受到了母亲的担心——担心她独自一人在外没人照顾。这种担心加上情绪后,变成了冲突。当我们尝试着理解这种善意,内心的坚硬才会变得柔软,对父母的反抗,对自己的否定也才会减少。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彼此都不要把对方想的过于脆弱,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催婚的背后实际上是父母担心子女因为圈子过于狭窄或者时间安排不合理而产生的深深焦虑。而子女担心的更多是不按父母所期望的时间完成该完成的人生大事,父母承受不了这种反叛。这个过程中,好像都是在企图“照顾”彼此情绪,但是又都不能满意,都觉得委屈。

界限分明,互相尊重,放下无谓的自我牺牲,一起谈一下对择偶、婚姻、幸福生活的看法,谈一谈自己认为的结婚的必要性,放下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总会找到共同的看法。

催婚的矛盾背后从不缺少爱,缺少的恰恰是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就像是和面,不停的加水加面,最终总会趋于和谐,实现双方都认可的好。

——韩婧

那以上就是心事博物馆里收藏的第23个心事,关于被催婚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心事,欢迎点击“心事铺”告诉我们关于你的故事。

- The End -

作者:咨询师韩婧

扫码进入韩婧老师主页,预约咨询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673.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