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安全感-亲子教育心理学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安全感-亲子教育心理学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试试了解如何将孩子抚育成“安全依恋型”的人吧。

作为父母,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也许就是将他们抚育成“安全依恋型”的人了。当你的孩子是安全依恋型,Ta会是自信勇敢的探索者,也能定期地回到你的身边寻求安慰和支持。

安全依恋对孩子一生发展有莫大的益处,尤其在发展和维持人际和亲密关系方面。安全依恋型的个体相信他们的依恋对象(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教师,好友,以及伴侣)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勇于探索和拼搏,因为他们知道当自己累了,倦了,怯懦了的时候,他们随时可以回到能躲避风雨的港湾——父母(或是未来的另一半)温暖的怀抱里。

知识小科普:依恋
依恋最开始指的是从婴儿出生头几周或几个月开始,母亲和婴儿之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深刻的情感联结。

当婴儿与母亲的联结是安全的、稳定的,婴儿会将母亲视为安全的避风港,让他可以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旦婴儿感觉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他会立马退缩回母亲的身边,寻求安抚和情感支持。

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儿童属于安全依恋类型,而非安全依恋类型的儿童则进一步划分成两类:回避型依恋类型以及焦虑型依恋类型。

那要怎么做才能抚养出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呢?
从回应生物性需求入手
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婴儿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出生的。有些婴儿睡得多,有些婴儿可能睡得少;有些婴儿性格活泼好动,而有些则安静温和。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并非通篇一律的条条框框,而是要根据自家宝贝的气质和性格来进行。

如果您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自家宝贝先天的气质是哪一种,可以从回应他们的行为的行为开始:帮助您的宝贝辨认他们的负面情绪是由何而起的,是饿了?还是累了?

情感支持
让您的宝贝知道,当他们感到害怕、恐惧、难过,或者是想要分享快乐的时候,都能得到您的关注。后者(分享快乐的感受)则尤为重要。

要知道情感支持并不仅仅指在出现状况的时候给予安慰,在孩子高兴和快乐的时候给予赞赏和认可也同等重要。

多使用目光接触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基本都得了“没有手机会生不如死癌”。很多父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看手机上,却恰恰忽视了身边的孩子。

这种忽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打击性的,那会让他们感觉孤独、被忽略、被抛弃。父母长期这样的话,信任和安全感的建立就很困难了。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而不是盯着手机屏幕。眼神接触是亲子关系联结很重要的一环。

留意孩子对分离的适应和恢复时间
不管是短短几个小时还是长达几天的分别,再次见面时请用心拥抱孩子。

留意孩子在重新建立联结上所花费的时间(重新联结:指的是孩子每一次和父母分离——重逢后,能再次感受到与父母情感联结所需的时间——译者按)

例如,你下班回家,留意一下您的孩子会粘着你多长的时间才放过你,让你可以开始准备晚饭或者去做其他事情。这个重新联结的时间每天都不尽相同。

和孩子道歉
如果你搞砸了或犯错了,对孩子道歉,但不要过度。依恋类型归根究底是和信任有关。想一下在成年人的关系中,真诚的道歉对于改善和加深感情的作用就知道了。道歉表示道歉的人在乎你的感受。要建立信任和安全依恋并不意味着父母永远不能犯错,而是在你犯错的时候如何修复和重建信任。

切勿“玩消失”
不要趁你的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溜出门。很多父母经常使用“玩消失”这一招,这样就不需要去面对孩子的眼泪和挽留,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首先父母应该要做到情绪稳定的,行为可被预测的。

如果你的孩子对于每次分离都会感到非常焦虑,那么“仪式性”的行为,比如每次分开前来个拥抱,再次见面的时候来个亲亲,则可以帮助孩子明白他接下来要面对的事情。

回避型和焦虑型应注意: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离开通常会表现得漠不关心,然而研究却表明这些孩子内心是完全另一回事。

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非常独立,独立到当你离开的时候他们好像都没注意到,或者表现出一点也不在意的样子,那么可能他们对于分离的压力是压抑而隐秘的,而非不存在的。即便如此,父母也应该遵循本文给出的建议。

对于天性容易焦虑、谨慎小心的孩子而言,他们会特别害怕面对可能会被父母责骂、或者是要向父母提出请求的情景,例如他们需要上洗手间、或者不小心弄洒了牛奶,需要清理的时候。

根据自家宝贝的性格,用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明白,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像父母寻求帮助。虽然有时候你会恼怒,但那并不影响你对他们的爱、保护、在乎和帮助。

孩子先天的气质会影响他们依恋类型的发展。如果你的孩子先天比较敏感,容易焦虑,那么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帮助来明白自己的焦虑。随着安全感和信任累积,慢慢地他们也能够自信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翻译、改写:郑子玲
审核: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692.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