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所谓的孝道就是一场道德绑架吧?-亲子教育心理学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小时候,我被欺凌,告诉父母,他们最后居然对对方的恶行表示理解。回到家想和我妈聊聊,我妈怪我的不好,永远只有人生大道理,属于家的温暖一次都没有。
南茜(曹淑芹):心理学硕士 家庭/婚恋/情感咨询师
看到你的这段文字,首先是想给你一个拥抱。你的困扰,我想我们很多人也都有类似的困扰,或者说也包括我,只是每个人的经历有一些差异。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矛盾的,就像两个人在斗争,
一个人(A)说:父母为我付出那么多,他们多不容易,我如果不按他们说的去做,那就很对不起他们。另一个人(B)说:他们的很多想法和我不一样,甚至有时候让我很痛苦,我不想按他们说的做,我应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当A说服了B,那么我们就会内疚,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但B也不服气,因为B总是觉得自己委屈,觉得自己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如果有时候B说服了A,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很快他就会“心虚”。因为B并不能理直气壮的去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习惯了A的说法,这也是父母一直以来的说法,已经被我们内化了。
孩子,永远还是忠于父母的,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在期待着,盼望着,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甚至我们会做一些我们内心也许并不愿意的事情,仅仅为了认可。
从这点来说,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又是那么那么的紧密,紧密到,我们做点什么事情,都在看他们的看法。虽然,我们总是和父母吵,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我们好像很不孝顺,很不懂事,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看,我们争吵的背后,我们到底在吵什么?也许很简单,那就是:理解和关注!但我们往往也很难清楚的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学会去这样表达。但我们现在长大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于父母的生活,那我们就要去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和父母相处,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可能需要去做这件事,做一点和之前不一样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多一点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如果他们注定无法理解,我们还非要这个东西,那争吵可能是无休止的,我们自己能否去做一点点,满足自己的事情?
不防把他们都先放到一边,去做一点喜欢自己的事情吧,也许你一开始还是不习惯,尤其是当别人你说你“不好”的时候,对于别人来说,承受别人说“不好”可能不难,但对你来说也许是有点难,但并不妨碍你可以试试看,即使被说“不好”又怎样?如果你真的能发自内心的为你自己做一点事情的话!自我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着急,慢慢来!
吻风:壹心理问答社工
他的主页
给你一个抱抱。在我们小时候,当我们被误会,被欺凌的时候,除了爸爸妈妈,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但我们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时,我们心里期望着是被理解,被安慰,被保护。但是爸爸妈妈只是敷衍了事,我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可能这件事情在父母的眼里只是一件小事,但在年幼的我们心中,却是一件大事。其实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会对伤心痛苦的经历记忆格外深刻,而对温暖美好的经历记得很浅,这也是源于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年幼的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是手足无措的,但是我们现在长大了,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缓我们的痛苦。
我们可以跟父母交流沟通一下,告诉他们我们需要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我们是第一次当孩子,而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很多地方他们或许不懂。
他们或许因为某些事情上的粗心而伤害到了我们,很多时候他们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有环境因素的限制,也可能有他们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原生家庭里缺少的,我们自己补回来。
王永馥:二级心理咨询师/永馥咨询中心创办人/优质回答者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可以说是他们的全部,
而对于大人来讲,孩子只是他们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全部)所以就会很不对等,尤其大人还有很多自己的烦心事,就希望孩子给自己少添麻烦,最好乖乖的还很出色给自己长脸。但是孩子却需要很多的关注理解陪伴,很可能不能被满足。大人就觉得已经为孩子付出很多了,还这不行那不好,孩子会觉得,我内心的空洞是明明白白的,但是却不被看到不被理解还被要求乖巧孝顺!很多问题需要理解,虽然你的年龄还不能够理解更多,尝试去理解也许就没有那么恨,报复只能让你自己的人生成本越来越巨大,必定你要长大,你要为自己的人生承担后果。你为自己做出的所有努力都会有回报。也许有一天你会为自己坚强努力的成长而感动。
山鸡叔叔: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思路克障碍; 换个位置做自己。
他的主页
看了题主的标题,有很多联想与感慨。
“孝道就是一场道德绑架”,我觉得挺对的,彼此绑架。
孩子认定父母会给予温暖给予光明,父母认定孩子会给予舒心给予荣耀。
这种未直接表达出的需求融入了日常的生活交际里,双方未能如愿以偿,便分歧矛盾不断、埋下抵触、怨念的种子。
小时候要做到对等满足挺简单的,父母给予我们必要的物质条件,照顾我们的起居,我们努力达成父母的期待。当一个乖巧听话、有礼貌的孩子就能让父母觉得安心满足。
大一些了之后,不同父母之间的认知水平就开始凸显出差距来了,你想要一个精美的铅笔盒,它代表着你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喜欢、倾向的事物让你有了最基础简单的欲望,
有的父母会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牵着你的手带着你在店铺里挑选;
而有的父母会觉得这是盲目跟风消费,铅笔盒的寿命完全可以支撑到小学毕业,遂拒绝。
联系到题主你的经历中,儿童时代被误会欺凌的事件,经由父母的认知加工分析,得出的结论、产生的行为结果对你来说既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偶然的是你遇到了这样一个事件,必然的是父母的应对一定是基于他们自己认知思维的特定结果,即使它很残酷很敷衍,影响到了你的心理成长,但这就是你的人生。
经由这些事件你会逐渐形成了一套专属自己的认知体系与行为模式,就像武侠小说、练功游戏一般你开启了专属历练,抑或按照弗洛伊德老爷子的精神分析思路,“童年的经历会造就长大后与众不同的你”。
看过一个公号上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如果按照科学的教养标准给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打分,很大一部分都是要判定不及格的。
他们不懂教育学,不擅长沟通表达,他们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够重视,他们带着控制、偏见与孩子们建立关系,把自己曾经的不幸按照另一种变种的方式施放到了下一代身上。
比起那些“别人家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不够开明、不够睿智、不够敏锐、不够体贴,真的很恼人;
但父母的“不够优秀”,就像我们很多人永远也成为不了“别人家优秀的孩子”那般,并非主观故意。
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复杂多样的情绪,要面对各种事件压力,他们有时候偷懒了,给予我们的关心温暖不够,借着这个契机我们开始学会自己应变处理;
他们有时候停止了成长进步,只能用有限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的感情,用不入流的方法尝试疏导我们的情绪,我们便能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师生圈调适疏导。
走出“孝道绑架”的关键一步,便是停止我们对他们的绑架,接纳他们的不完美,这样才能更好地挣脱他们对我们的束缚。
亲子关系究其根本只是一场机缘,我们的血脉与他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但思想、认识并不需要永久绑定,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我们人生的港湾,家不会永久地平静安详,我们终会成长到足够强大,然后奋力远航。
游历一番归港,家在,人在,又是一番新的体验。
李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优质回答者
她的主页
不知道你现在多大了?看到你说的,想到我的女儿。
她也是上小学,也遇到过和你一样的问题和委屈。曾几何时,我也是和你的爸妈一样,对她说类似的宽慰或者鼓励的话,可能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在我们上一辈的责骂、打压、消极对待中成长起来后,一方面无法避免的使用消极的态度来躲避,一方面又受正面教育的影响,希望可以从正向思考和努力,因此,也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以为,这是对孩子正面的积极的教导,让孩子学会包容、忍耐、努力、自强,但是我发现,当我说出这些看似正能量的话时,我的孩子便会轻轻叹气,然后终止了话题。
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接着说了,她说,我觉得你们大人不懂我们小孩。我内心震惊无比,一向自诩为开明、包容、关爱和理解孩子的妈妈,竟然在孩子的心里,觉得我不懂她。
自那以后,她说话时我都会好好听,不轻易评价,也不刻意正面激励。
然后慢慢的发现她越来越愿意和我分享学校的事情,经常聊着聊着,就自己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其实想说的是,我特别感谢孩子告诉了我她的想法,你也试着和你的爸爸妈妈说说你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也请你要相信他们,帮助他们。
人生答疑馆 · 订阅号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