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我为什么会这么讨厌自己的小孩?-亲子教育心理学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有个女儿,两岁多了,
她闹腾,大哭,尿裤子时,我就特别想一巴掌拍死她;
女儿八九个月的时候产后抑郁把她扔爷爷奶奶带了,
后来自己带发现她跟爷爷奶奶品行一样,很多坏习惯。
莫非:这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ta的主页
这位妈妈,发现自己的问题,来这里寻求解答,已经走上改变之道,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首先“感觉自己不喜欢孩子”与“有时候特别讨厌她”,是两个概念,并没有直接关联。小孩:包括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未成年人都可称为“小孩”,每个小孩都有可爱面和不可爱面;“不喜欢小孩”,是不是说对一切未成年人的可爱面与不可爱面都不喜欢?注意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你只是在某些时候不喜欢或者讨厌女儿的某些行为。“某些时候”“某些行为”也只是孩子表现中很少的一部分,有没有以一概全,只看她那些自己认为不可爱的部分?再看你特别讨厌她的地方:“闹腾、大哭、尿裤子、被人欺负不敢还手”,逐一分析:
“闹腾”,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会不停地探索未知世界,这也是孩子生命力旺盛的体现。
你是不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要求她有成年人的自律和安静?
“大哭”,孩子的哭传递出她需求未得到满足、感觉受挫、需要妈妈抚慰等信息,当你心里升腾起讨厌情绪时,可能要觉察一下,自己幼儿哭闹时妈妈怎么对待你?有没有把当时的情绪带到现在?“尿裤子”,记得我姐的女儿两岁多,有时也会尿裤子,她很生气冲着孩子发脾气,我问她:不觉得孩子还太小吗?还没有自控能力吗?你见过哪个大人无缘无故尿裤子的?
她认真思索后,不再为此事向孩子发脾气,孩子慢慢也不尿裤子了。是不是对你有点借鉴作用啊?“被人欺负不敢还手”,孩子有这种状况,责任实实在在都在父母身上,因为:
一、父母其中一方可能性格软弱,孩子可能习得这一特点;二、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缺乏安全感,对外界有畏惧心,无法向外显示自己的力量。要好好反省自己啊。养育孩子的过程,对一部分童年缺爱的母亲来说,是内在小孩成长的过程,幼儿时候的体验,基本会还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若能觉察并加以调整,会疗愈幼时的创伤。
如果觉得必要,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多找些相关书籍读一读。
小飞龙妈妈: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她的主页
在英国,曾经有个特别有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叫温尼科特。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婴儿是靠剥削母亲而长大的。原话记不清了,但“剥削”二字,的确是这么翻译的。当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曾经在我特别疲惫的时候,在我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还得面对这么一个连话都听不太懂的家伙的时候,在看到她打翻牛奶撒了一地、看到她只要有小朋友在滑梯上就不敢靠近、看到她把玩具弄得满屋、满床、满沙发···的时候,我也有过这种情绪:烦躁、讨厌、甚至有过“我怎么摊上了这样一个孩子”的想法。我记得我怀孕时,一个已育同事说:你就珍惜你怀孕的时光吧,等生出来了,你就会想,巴不得给她再塞回到肚子里去。所以后来,每当我特别烦躁的时候,这句话就频频的在我耳边回响,久久难以忘怀,而且是越想越来气。但其实和楼主一样,每当我这么想了以后,我还觉得内疚,我作为一个妈妈竟然讨厌自己的孩子,天哪,我真不是一个好妈妈。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温尼科特说的这句话,我心里一下就平衡了。“剥削”啊~谁会爱上被别人剥削呢?所以有厌烦的情绪,真的是太正常了呢~我就瞬间原谅了自己。我觉得每个妈妈都是一个容器,如果里面有满满的爱,那么这种爱就会自然的流淌出来,藏都藏不住;
如果里面有很少的爱,当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时,我们往外倒时的确是有些痛苦,本来就没多少,倒一倒就彻底没有了~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容器里面没有多少爱,我们只是觉得不喜欢,甚至讨厌,更多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呆着,怕麻烦,不喜欢和别人建立关系。这样我们舒服啊,因为不需要往外倒爱啊,我们很轻松。现在,有孩子了,孩子在不停的向我们“索”爱,可是我们没有啊,这样就很烦,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压力。
这种压力是:明明没有还要给,明明想给却给不出。越想越烦躁。怎么办?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没有多少爱,再找妈妈要点儿?她也给不出来呀~她也没多少。继续烦躁着?这样未来孩子会不会成为像我们这样的妈妈,给不出她的孩子太多爱呢?这真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怎么就让我们摊上了呢?我们能不能狠狠心对自己说:不管了,爱谁谁,我就讨厌孩子,就烦孩子,就要对她又打又骂,不管啦~我们似乎又做不到。因为可能每个妈妈心底里都有一个声音常常对自己说:不能让我的孩子重复我的老路。所以,我们只能勇敢的选择去面对它~孩子,就是最好的一个契机。
我们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照见我们内心的一切问题,一个个的去分析、去解决,我们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还挺有爱的妈妈,至少可能会是一个比之前更加心平气和的妈妈。我想到的几个具体的办法如下:※每天,给自己一个休息、放松的时间,让自己彻底放空,什么都不想,一方面是释放不好情绪的时机,另一方面是自己给自己充电、储备爱的时机。※和家人商量,一同和你分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一个人的确不可能把什么事都做的很好,在养育子女的道路上,最好和另一半分担。※孩子有孩子的感受,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对孩子不好,孩子可能并不是那么认为,这个时候最好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她说,了解她为什么不那么做的原因,因为她的人生我们毕竟没办法替她过。※不和其他妈妈进行比较,或者少比较。因为据我的经验,多数妈妈只要带孩子出来了,都会一定程度地克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好妈妈”,只是行为,而非内心,有可能那个“好妈妈”此刻的心情也处在崩溃的边缘,只是她们不会让我们看到而已。
赵军:中英精神分析/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好可怜的小女孩,她这么小就承担了父母及到整个家族这么多的情绪。
不到一岁就跟父母分开,会跟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父母不要自己了;
两岁岁离开爷爷奶奶是再次的分离创伤,孩子所经历的没人理解,反而被暴力对待。
从孩子的行为看,她只是不停在证明自己确实是不讨人喜欢的,所以当时父母才会不要自己。一个孩子内心得多绝望,才会不我不断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既然做为父母,也算是一种缘分,多反省一下自己,成长一下,善待孩子一些,希望她以后的路会少一些苦难。
看了你的养育方式,估计你的第二个孩子也会受到心理影响,建议看看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陈抒云Shirley: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硕士
她的主页
在孩子0-3岁之前,妈妈是一个最重要的客体,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这么小的时候就与母亲分离,没有安全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偏差的行为也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了二胎,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又是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刺激,妈妈因为没时间带她,又将她送走。这个孩子的内在将会有多大的恐惧和创伤。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开始给孩子做心理营养,去给她肯定赞美认同,给孩子补全安全感。
其次,在夫妻关系当中,会有对丈夫,对公婆的投射,因为她们在他们身边长大,习惯像他们,所以把自己厌恶的情绪投射在这个孩子身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不公平。
她才3岁多,是依恋关系建立重要的时期,但是如果母亲厌恶她,甚至不想理她,对于一个原本安全感不足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
孩子不是说道理教会的。
如果爱的滋养安全感的滋养都不足够的话,教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就像一枝要干枯的小苗,你施了一堆的肥料有用吗?
如果可以,去听一下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吧。现在孩子还来得及。
如果母亲本身是一个情绪很多的人,甚至有产后抑郁,建议妈妈也需要成长,必要的时候,做心理咨询。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