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孩子从小开始偷窃,严重的品行问题怎么办?-亲子教育心理学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14岁少年,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后家庭成员复杂。
从小学开始有偷拿的习惯,现在偷拿东西金额越来越大。
多次以跳楼来威胁父母,曾直言要拿刀砍几下父亲的腿,
在医院检测出中至重度强迫症。
李丽峰:二级咨询师/资深催眠/NLP治疗师
不清楚楼主是否是家长,看楼主描述的字里行间都是在指责这个孩子的行为,感受到了家长的厌恶和无奈,理解家长,但同时是否该反思孩子发展到现在,谁应该负更大的责任呢?楼主描述了家长为这个孩子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在行为层面上,没有家人可以理解共情孩子的情绪,没有人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小的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不能定义为品行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而且他拿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实际需要,由此可见,他拿东西是在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比如说爱和安全感。检查他有强迫行为,患有强迫症的人,内心往往是缺少安全感的,他拿别人东西是否是一种强迫的表现,不想拿又控制不住不拿的。建议家长和孩子都做咨询,14岁,家长还能想办法说服孩子咨询,18岁以后家长可能真的就无能为力了。
飞飞: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她的主页
青春期是检验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第二道关口是恋爱结婚,孩子的行为只是过去所有因素加总起来的一个呈现结果。
或许,孩子是在用他的行为来引起我们对他内心需求的关注,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去关注他的行为,去分析他的行为,或许他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提醒家人去关注他的内心。
根据你的描述及评论,咱们可以尝试着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一起看下他经历了什么:
事件:
5岁前,和父母、姐姐一起生活(不知道是否会有溺爱的成分,文字中未提及);5岁时,父母离异;文字中未提离异前父母的关系,但恕我冒昧揣测,父母关系应该不会太好。如果关系不好,也就是说在5岁之前,孩子还经历了看到或者听到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打架、冷战、姐姐哭等场景。
离异后,孩子一直跟着爸爸。也就是说,从5岁开始,妈妈就从他身边“消失不见”了。
爸爸后来重组了家庭,也就是说孩子拥有了一个“后妈”;同时,家里也突然间同时多了另一个孩子:“后妈”从她们家里带过来的妹妹。以前,他是家里的老小,又是男孩,应该还不太懂得谦让,结果面对他的新妹妹,可能他不得不去学着什么是“谦让”和“约束”。
但糟糕的是,妈妈不是他的亲生妈妈,妹妹也不是他的亲生妹妹;然而,他却必须要学会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生存。
还没等他彻底学会这些技能时,紧接着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个弟弟,是爸爸重组家庭后拥有的第一个属于他们俩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应该会得到他的父母双方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在经历着什么呢?一方面,他每天都会看到自己的爸爸去照顾不是他妈妈生的弟弟;另一方面,他又要学着去照顾不是他的亲妹妹和亲弟弟···
说起来绕吗?听起来复杂吗?头疼吗?我们现在都是成年人,尚且绕不清楚这其中的各种关系和事情,更何况一个孩子呢?
而且那个时候,这孩子应该是在上小学吧?7-8岁的年级,需要面对这些事,那么,他怎么做才能让全家人都能看到他、照顾他的感受呢?他想不出来。
那个时候的他,从家里的“老小”变成了“老大”;而且,这个“家”,也已经不是他曾经的那个“家”了呀!
内心:
内心这段,因为目前没办法和孩子对话,不清楚孩子真实的想法,因此,以下为个人猜测和推断:
5岁前,有亲生父母和亲姐姐在身边,小男孩又可能淘气、调皮,估计家人也就宠着、让着一些。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孩子3-6岁是情感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右脑开始迅速发育,愤怒、悲伤、害怕、喜悦,这些情感开始以一种十分原始的形态出来。
可偏偏,这段期间,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在他刚开始发育各种情感的时候,还没有人告诉他应该如何表达开心、表达愤怒、悲伤和害怕的时候,还在各类情绪搅合在一起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什么的时候,就可能在家经常看到哭、喊、肢体冲突、辱骂等情形。
他的内心是混乱的,甚至是恐惧的,更甚至是根本他就说不清楚自己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5岁时,妈妈离开身边,在这个正是需要“爱上”妈妈的年纪时,妈妈消失了。他一下变得不知道该去爱谁了···一个在刚刚进入俄狄浦斯期的男孩,一个正是需要去体验早期异性之情、进行性教育的年龄,妈妈走了···
他的内心是恐惧的、缺失温暖和关爱的。如果妈妈在身边,他尚且能够哭一哭闹一闹,可是妈妈都不在身边了,他应该找谁哭找谁闹找谁发脾气呢?
接下来,来了一个“后妈”和新妹妹,他该“爱上”这个“妈妈”吗?为什么这个女人要分享爸爸给我的爱?我怎么可能爱上她?她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是我不“爱”她,我又应该去爱谁呢?妹妹吗?哪来的妹妹?凭什么我要照顾她?
可能他心里不止一次的呐喊过,爸爸,求你看看我妈妈,求你带我走吧!可是,没有用,他内心的呐喊并不能够改变生活的一切,生活还是这样继续着···
于是,他开始偷偷拿别人的东西,一把小尺子,一块小橡皮,一支小铅笔···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在乎我,至少有这些小东西可以陪伴我···
正好,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每当他偷了东西被家里人发现时,家里人就会“注意”到他,并且开始批评教育他,他想,行啊,也行吧,你们这样吼我、骂我,甚至打我,也总比你们根本就注意不到我要强很多~!
于是,他就开始重复着这些偷拿的行为,而每一次被发现,都可以引来家人对他更大的注意···这真是一件让他“开心”的事情···至少,有人注意他了!
孩子的经历差不多就说完了···我们再简单看下我们目前在对他做什么:
满足他或打压他:
给零花钱,其实也是满足的一种方式;满足不了或发现满足无效时,就打压。我们所有的注意力仍然是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而非他的内心。
急切的希望第三方介入:
当满足和打压都对他无济于事时,家人们开始想到了第三方,还想到了警察···这或许在孩子来看,只是我们的“关注”升级或更进一步了而已···
码了这么多字,我都没有表明我的态度和立场。只是突然之间很想把这些“呈现”出来。如果楼主非要要一个立场的话,我个人的立场是:花点时间,花点精力,看看这个孩子的内心吧。
EX
他的主页
虽然不知道你是这么看待那位少年的,但是字里行间里我没有看到对于他的正面评价。
而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评价 (因为我有时就这样)或者讨厌他的人和在乎他的人。
但是讨厌他的人是不会在他身上浪费时间的所以你可能是他朋友或者他本人,我就问一个问题他有朋友吗?是指那种会在他做这种事情去阻止他的会去举报他的人 。如果有,你可以去问问看那个人是怎么看待他的 。
在下面你有说是家庭教育问题导致价值观不正确,还是离异带来了心灵创伤,但是这都不重要。
唯一重要的是这位少年他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我个人高中喜欢打架算全校黑榜第一,那时我不在乎的事情很多,我不在乎老师和同学怎么看我,我只想踩爆别人的头。
但是某一天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样下去真的好吗?
答案是:不好。我恨现在的自己,我恨每天活的像死人一样,我恨每次老妈谈到我都会叹息。
(我妈说的最重的一句话是:我后悔把这畜生带到这世界来)
所以我就开始了算自己的修行吧....开始在大学自己学习心理学之类的然后我们老师推荐我来这试试看回答别人的问题而在这过程中我会听到这世界上我没经历过的故事,而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会学到一些东西。
感谢老师对于我的肯定....
总而言之:他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
莫非:这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ta的主页
此案例的关键,并不在这个14岁男孩身上,而在他的父母。
一次咨询只有50分钟,很快会结束,在一天24小时里,只占不到1/24;如果一周1-2次咨询,时间占比就更低了。
因此,对于男孩如此严重的强迫症:偷拿东西、经常抽搐眼睛耳朵、反复挖鼻屎,咨询对他的作用非常有限。
什么对他真正有用?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父亲或母亲对他的无限支持与包容。
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并不是咨询可以解决的范围。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