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一方认为的进步有时是另一方无奈的妥协-亲子教育心理学

关系中,一方认为的进步有时是另一方无奈的妥协-亲子教育心理学

文:韩婧小大
来源::韩婧小大(ID:hanjingloveu)

01
年味儿越来越足了,不仅仅是街头巷尾比肩接踵的人群,还有各大公众号争相推送的文章都在证实着这一点:《如何优雅应对春节期间好意的“盘问”》;《想过年因为放假,不想过年因为爸妈》;《“你就这么点钱,回家怎么过年呢?”》;《能不能过年回家,你说了不算》……随手一翻列表里的公众号,一水儿的类似推送涌出来,每个题目都在传递着一股一言难尽的意味。

我的来访者还有大小朋友们也都在纷纷说着他们的困扰:

上学的面临着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孩纸以后你会发现这真的不算问题);

未婚的面临亘古不变的花式催婚问题;

已婚未育的会纠结过年回谁家,如何面对父母催促要小孩的问题;

已婚已育面临着孩子间的终极PK问题

……

好像每逢过年大家就不得不打破以往规律的生活,不得不去面临平日里不想处理的关系,和一年就见到一两回的父母亲戚朋友来来回回讨论不变的几个话题,结果多是陷入僵局。

02
我的一个朋友常年国外工作,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发展,不过父母一直觉得这么远的距离不能接受,凑巧她的母亲近来身体不好,朋友在孝道的压力下思考再三,终于决定回国工作。回来后本来以为父母会放弃念叨满意一些,结果回来没几天就被念叨着结婚,说是这样才能放心她。

当她忍无可忍冲着母亲哭诉自己之前已经做了很久努力和挣扎才选择回国的时候,母亲也很内疚,告诉她“你的努力我已经看到了,你已经有很大进步了。”看上去是皆大欢喜的和解的场面,可是朋友很沮丧的告诉我“她以为我的进步其实是我很委屈的妥协。”

还有一些亲密关系中,我看到双方意识到问题所在后拼命调整,比如说自己消化自己情绪不迁怒对方;尝试着理解对方给予共情;问清楚另一方的需要也试着表达自己的需要尽可能满足彼此等等,这些看上去都很“正确”对不对?理论上大家照这个去做肯定是一片和谐和和美美吧,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我看到结果更多的是彼此的无奈:虽然表面上看彼此关系更近了一步,但是委屈感在双方身上反而会更多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为了这段关系牺牲了更多个人的部分,另一方做的远远不够。

03
如果直接把改善关系当成一个目标,很多人都会习惯关注自身付出的那部分,然后进一步以自己为标尺去衡量另一方的改变水平,结果难免会陷入一个委屈的人设,认为自己牺牲的足够多,妥协的足够多,另一方做的和自身期待的不符合,关系到头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实最初目标设定可以适当调整的更加精细:问问自己,我渴望怎样的关系?对方渴望怎样的关系?这两者有没有重合的部分?找到那个重合的部分,或许彼此的改变才会更加心甘情愿。

不要仅仅为了满足对方的期待而不得不去做一些讨好的事情,因为讨好这个行为真的是没有底线的,当讨好深入骨髓成为你赖以生存的动力时候,内心委屈会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你退无可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认知偏差:即使那个时候对方是善意的关心,你仍然觉得对方在给你提要求进而衍生愤怒无奈等负面情绪,那种空间都被负面情绪占据的无力感我想不是你想要的。

end

作者简介:韩婧,傲娇心理咨询师一枚,多家平台签约作者,著有《恋爱心理学》等书籍。你若有故事,欢迎留言,我来执笔成书。工作微信:421159641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836.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