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父母很善良,就活该多承受孝顺道德么?-亲子教育心理学

答疑馆 | 父母很善良,就活该多承受孝顺道德么?-亲子教育心理学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爸爸善良,孝顺事事为别人着想,
老是拿着做人道德准则要求自己。
叫我妈做着做那,可是我叔一个月去不上一次爷爷奶奶家。
我爸很善良,就活该多付出么?

莫非:这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ta的主页

这位朋友,从文字叙述的语气看,年龄不大,年纪轻轻就观察如此细微,思考如此深入,难能可贵啊。
你们家的情况,其实是现代自由平等观念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相互冲击。

你思考的角度没有错:“就活该多付出么?”“凭什么她要承受这些呢?”。。。
这种强烈质疑是生命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我们每个人,不应该被别的人拴住,应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观念比较受年轻人欢迎。

而你爸爸则遵守传统儒家思想,它的思想精华概括为四个字——“仁者爱人”,表现出来就是善良、孝顺、遵守伦理、用道德准则要求自己。

以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你的爷爷奶奶,离开你父母就没办法生活下去;而你爸爸,离开仍健在的父母也会无所适从,你妈妈更无法离开你爸爸。

爷爷和身体有病的奶奶,与你父母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
他们相互依存,相安相伴,温馨和谐,也是当代中国无数个家庭的一个缩影。

你提到还有个叔,看爷爷奶奶一个月去不上一次。
这又是中国家庭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现象:若有好几个子女,往往有那么一个排行最小,从小备受疼爱,成年之后却只顾自己小日子的子女;而照顾年迈父母的往往除了排行最大的,就是从小最被忽视的那个。

其中最主要是传统文化的力量(老大有继承家庭传统的责任)和被忽视者渴望心理补偿在起作用。

我们的儒家文化历经数千年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契合我们的民族性,能帮助我们整合外部环境与自身资源,更适应地生存下去。

与自由平等观念相比,并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只能看哪一个,更适应我们的生活。

徐若航:中南大学特邀心理咨询师

好像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话: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从你的描述里看,你爸爸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你和妈妈对此感到委屈。
在你爸爸心里,或许他并不清楚你们的家庭和他原来的家有什么差别,还在以自己小时候当孩子的态度经营着这些关系。

他和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好像多是靠着他的“善良”维持着,并且他也要求妈妈这么做——这样的关系是有问题的——想象一下,如果两个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靠一方的付出来维持的,那这两个人感情到底怎么样?

或许在这方面他更想做个好儿子,而把自己家庭的需求摆在了后面。
站在你爸爸是爷爷奶奶的儿子的角度来看,他用他的付出赢得了父母的重视,有了你妈妈之后,他在自己父母那里得到了更多。

我猜测在你爸爸心里,你叔叔才是更受重视的那个,当哥哥就用前面的办法来赢回一局。

这就不只是“孝顺”了,还包含了对弟弟的嫉妒和对父母的不满。

银未萍: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效能训练讲师
ta的主页

您好,仔细看了您的留言,听到你说“善良,就活该多付出吗”“善良,就活该承受他人评价吗”,感受到你心底的呐喊,我可以不善良吗?我善良可以不这么痛苦吗?

感觉到由于我们的善良,却是被他人的要求和评价绑架了,不得不为了我是善良的而去做我不想做的事,为了我是善良的评价而去委屈求全。

善良一定要是这样的吗?我想说,善良不是满足别人的需求是善良,善良也不是符合大众的评价标准是善良。

善良的意思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只要你没有害人之心就是善良的。

所以,我们是有选择权的,可以善良、孝顺而又不失自我。

BS:盲目乐观之前都有一个极度悲观的经历
她的主页

义务和权利从来都不是单一存在,没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也没有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

生而为人,长大成人,然后成家立业,这些不是“一把屎一把尿”或者“含辛茹苦”就能简单的概括的。
孝道,并不是单一的付出,而只是对父母的回应和反馈。

孝道并不是冷冰冰的词汇或者他人口里的“孝顺”,这种感动和感恩的情愫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的深刻和明白。

也许你认为自己处处受限不自主是因为一直处在外在的强迫下,但凡是都有两面性,强迫与规则既是限制也是保护。

以为自己如果没有限制大有可为,可一旦没有了限制,会连“想想自己大有可为”的机会也不会有了。

也许你还对“妈妈照顾奶奶被强迫”印象深刻,不妨再去问问妈妈现在的想法是什么样的?问问她是不是时间磨平了她的“刺”有无怨言?如果给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怎么选?如有疑问,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再去问问,看看妈妈的想法又是怎样的?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842.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