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只在心里打小孩?-亲子教育心理学

怎样只在心里打小孩?-亲子教育心理学

文:懒妈
来源:懒妈邦(ID:lanmabang123)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最适合唰唰竖起flag。

什么我肯定会做一个尊重孩子的好妈妈啦,凡事都会考虑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啦,所有的耐心都会留给他啦,为了他要认真生活努力工作,去做一个更好的大人啦,布拉布拉……

我也是如此。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你会发现原来flag也有自己的保质期。

有的flag保质期稍微长一点,比方说耐心——

所有的耐心全都加起来也就那么一丁丁,都用在小孩身上当然是可以。

有的就短一些,比方说尊重以及为孩子考虑。

不知道你们的情况是怎样,反正我,是在小孩还没满月的时候,就从哄睡的坑里把这个flag扔了出去——

我不想知道小孩现在到底是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就想让他立刻给我闭上眼睛。

眼看着这些flag倒了又起,我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倒下的flag,这一次你把它扶起来,下一次它肯定倒得更快。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简称为破罐破摔。

为了避免让最后的结果过于难看,慢慢半岁大的时候,我对所有的这些flag进行了修改。

Flag1:不对着小孩情绪失控。

Flag2:不跟小孩玩威逼利诱。

Flag3:不提“别人家的小孩”。

Flag4:不当着小孩的面和其他人发生争吵。

Flag5:不打小孩。

你看,把所有的肯定句换成否定句,把期待改成底线,这样的flag是不是就更清晰,也更有可行性?

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对人性了解得不够彻底。

养娃三年多,我唯一扶稳了的flag,就是排在最后的那一个。

不打小孩的秘诀,其实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每一次,

小孩把你的胳膊咬出血来的时候,

小孩往你脸上吐口水的时候,

小孩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地撒泼的时候,

小孩把自己的面条丢到隔壁桌的汤里的时候,

小孩把你写了一整夜的Word全部改成乱码的时候

你要忍住心里的火,按下颤抖的手,提醒自己说:

发火揍娃一时爽,事后悔恨火葬场

——实在气不过,那我们在心里打打就好了。

那么,怎样把这个行为控制在意念当中,不变成真的呢?

光靠母/父爱肯定是不行的。

人类对亲生幼崽的爱虽然已经深刻的写进了本能里,但是这种爱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状态非常的不稳定——

有时候你会想要给他全世界,有时候你又会希望他能有多远滚多远。

上一刻你还在感叹他为什么如此可爱,下一刻你又快要忍不住把他一脚踹开。

就拿我家队友来看。

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跟我比起来,队友在这个方面是有巨大优势的:工作原因常年在外,一个季度算下来,在家的时间不会通常也就只有两三个星期。

我们都知道的,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母/父爱。

然而就是这样整整积攒了三个月的爱的浓度,也还是抵挡不住——三年多里唯一的一次,队友独自带娃超过12个小时,他就自己破了功,揍了慢慢的屁股。

作为家里的flag担当,我自然不能像他一样。

我不拼母爱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拼的是:

成年人扎实的意志力

忍一时越想越气吗?

就快要控制不住我寄几吗?

母爱的血槽已经是负数了吗?

挥舞的手就快要突破次元壁了吗?

所以你现在就要认输是吗?

先输给队友。

是的再也不能嘲笑他,他走了50步你走了100步哪里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啊。

再输给小孩。

小孩控制不住自己,你也控制不住自己吗?

跨出这一步,以后还有没有脸再去要求他?

最后输给自己。

都快忍完第四年了,要自毁长城吗?要败在这一天吗?这可是仅存的最后一个flag啊。

以我前三年的经验来看,基本上算到第三步,脑子就该清醒过来了。

跟人性较劲我不行,跟自己较劲我很可以啊。

刚才说的是前三年的经验。

到最近的这一年,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我发现不打是真的不行了。

打小孩这门传统技艺能从远古时期一直流行到现在,是有它的原因的——

在你提醒过100遍小孩还是把鼻屎挖出来擦到沙发上的时候,

在你跟人谈100个亿的生意而小孩不停在一旁大吵大闹的时候,

在面试的教室里小孩满不在乎的稳定发挥出最烂水平的时候,

打他一顿,不仅能极大的震慑住他,扭转他的态度改变他的想法,还能让你瞬间获得精神上的宁静。

特么的人不信邪还真是不行。

为了和内心的邪念对抗,我尝试过很多种办法,最后发现最有效的,是送给小孩一个护身符。

当然不是白素贞留给许士林的那一包头发。

是某一次情绪爆发,冷静下来表达完悔恨和歉意,让慢慢记住的一句话——妈妈你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

我答应他,假如妈妈的反应让你感到害怕,假如你身边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拉架,你把这句话告诉给妈妈,我就会从很生气的妈妈,变成只有一点点生气的妈妈,可以跟你好好说话。

他记住了。

下一次我们吵架,他一边哭一边把这个护身符搬出来,我就怂了。

还能怎么样呢?骂他开不了口,打他下不去手,符是自己给出去的,哭着也要让它显灵。

慢慢很高兴,他记住了我的反应,再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再搬出来——

哎呀,百试百灵。

我也很高兴。

毕竟我又可以对自己说,看我多厉害,我只在心里打小孩。

作者简介:懒妈,本硕临床与应用心理学,本行做心理咨询,后来进了早期家庭教育这个行当,家有慢慢小朋友三岁半,全职至今,主攻方向是“如何一边带娃一边偷懒”。本文已经获得公众号懒妈邦(ID:lanmabang123)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Spencer 一只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885.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