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父母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亲子教育心理学

孩子长大后,父母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亲子教育心理学

这个话题,有些许沉重,以至于我迟迟不能书写。

在看《女儿们的男朋友》时,听到了好几位爸爸的忏悔:觉得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的陪伴太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缺席“。看到步入中老年的爸爸们的潸然泪下,还是让人内心有许多震动。

成为父母后,方知为人父母的不易,这是无数人必然经历的心路。

对于三十岁的我来讲也不例外。有朋友时常对我表达说“很羡慕你的孩子有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妈妈,你一定是个很棒的妈妈”;“很羡慕你,有人帮你带孩子,可真好啊”。听完,我只能笑笑。

然而其中心酸,只有当局者最清楚。

其实懂得多少道理和做的好不好并不成正比,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妈妈,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体验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有限,以及作为妈妈的“无能为力”。

也有学习心理学的妈妈向我诉说:“我学过很多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用上,因为我在自己的焦虑里无法出来,当我在焦虑的时候,真的没有办法陪伴孩子!”

有时知道一些东西,却又做不到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更加痛苦。

比如我知道三岁前孩子需要妈妈陪伴,无条件的关爱,但现实是我做的很吃力。一方面我的职业在求生存的发展阶段,这使得我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在学习和工作上。

另一方面,之所以我现在可以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婆婆的成全。

而婆媳关系,这个世纪难题,在我这里也并不轻松。比如婆婆的期待会是想把孩子带回老家抚养,而我的期待是想让孩子和我们生长在一起。在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的过程中,婆媳之间也有许多无形的拉扯。

还好,老公和我意见统一,才使得我过上了“奢侈”的陪伴孩子长大的时光。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需要面对的是对于婆婆的愧疚感,对于她会把孩子真的长期带回老家生活的恐惧感。

对于全职妈妈来讲,她们需要面对的是没有能够实现工作价值的失落感,以及妈妈这个角色太重所造成的与孩子的无法分离;甚至“妈妈”太重,而造成的“妻子”缺位。

而对于没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们来讲,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对于孩子的内疚感,还有数不清的对于孩子的挂念。

孩子的出生,引发的整个家庭的变化,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适应于妥协。

所以我并不想塑造一个好妈妈的形象,那样太累,太辛苦。我更多想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妈妈的状态。

真实的妈妈是有限的,她有着自己的难题,工作的、情感的、关系的。
同样,爸爸也是如此。

有位心理老师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每对父母都在他们所处的时期做了所能做的最好!”

而我想说的是: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正是我们学习做父母的开始,一开始,你又怎么可能会是100分呢?

所以,放轻松,如果之前没有做好,之后依然有机会。因为父母这个角色,没有下岗的那天!

作者:从朋朋,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圈摸爬滚打11年,曾帮助500+人释放情绪、倾听内心。擅长情绪情感咨询、婚恋咨询、个人成长咨询。心理咨询收费:300-500元/50分钟。

排版:Survival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887.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