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妈妈,你知道我为啥开启了“自动屏蔽”吗?-亲子教育心理学
01
在一次手工课堂间隙,一位13岁的小美眉和我相谈甚欢。
她刚升初中,言语中果断和小学生们以及小学生活划清界限,一副要在青春道路上大步向前的神采。
她扬扬眉毛,小得意地对我说:“阿姨,我已对我妈百年不变的唠叨,开启了自动屏蔽。
“嗯?”“她叨叨的那些,我选择性收听。点点头,她shut up(闭嘴)了,我该干嘛干嘛。”
“她都说你什么呀?”
“懒,慢,不认真。努力一点,快一点,仔细一点。根本没用,能改早就改啦。现在我选择听不见。哈哈。”
02
如果一位病人说“好痛苦,医生,我学习怎么进步?”
医生答“你懒惰。药方就是努力。”你觉得这方法如何?
看到孩子做事情磨蹭了,贴一标签“慢”,开一简单处方“快一点啊!”
看到孩子做作业不认真了,贴一标签“马虎”,开一简单处方“仔细点啊!”
却不知,唠叨和蔬菜一样,是有保鲜期的。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孩子对大人的唠叨,会选择性耳聋。
长大了的孩子发现,可以对“噪音”真的可以选择“自动屏蔽”。
任她叨叨千遍,我自岿然不动。
03
小美眉举了个例子:妈妈从她小学五年级开始,经常批评她英语单词拼写错的多,因为她懒,不好好背诵。
她有点委屈,因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按照老师要求写的英语作业。几次循环以后,她索性写单词也不用心了,反正妈妈认定她“懒”造成的。
我和她简单聊了下记单词方法,比如按音节拼读、思维导图合并相似词根,她还是挺感兴趣的,说“好玩,好玩,这些方法可以试试呀。”
我又问她一句“如果每次比上次拼写单词少一个错误,是不是很开心?”
“不用被扣懒帽,还能看到进步,肯定很爽啊。”
当我们给孩子不良行为,简单粗暴贴上了人格的负面标签,短时间内,孩子可能会按照家长的指令,表面上按照期望看似快了一点、仔细了一点。
但内心深层次,他有可能抗拒你对他的控制和干涉行为的。
就长期效果而言,容易加深孩子的愧疚、无力感或者直接放弃某方面的努力。
04
在孩子步入学校生活后,温柔妈妈的配置好像自动重装了:正义凛然、目光犀利、随时监督。
有些妈妈们潜意识里认为,如果不指出孩子的错误,就是“不负责任”的妈妈。
传统思维里,我们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机会接受过相关的指导和训练。
如果自己不觉察,很容易复制老路用到孩子身上而不自知。
直到很多妈妈在孩子青春期时,开始痛苦地发现,孩子的心门怎么对自己关闭了?才猛然觉醒或照样指责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且慢,让我们也记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吧。
05
学习懒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觉得课程难?还是太简单?不感兴趣?
做事磨蹭呢?
是彼此对时间的理解不同,孩子的“心理时间”和自己当下专注做的事情相关,而妈妈是否只看到成人理解的“客观时间”?
还是因为精细动作不够协调,而妈妈等不及了着急催促?
写作业不认真?是专注力不够?容易分神?
外部环境是否安静,有无干扰?
问到这里,妈妈的心没那么焦虑了,开始把问题的焦点具化,开始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改进的具体方案。
当我们不再只心急火燎而空洞地说“快一点、仔细点啊”,自己先静下心,帮助孩子分析真正的原因,再把目标具化,坚信每天进步一点点。
希望孩子不再只想着对妈妈开启“屏蔽”功能,而是把心打开,把自己的困惑、迷茫说给你听,因为你懂得,你愿意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他并肩成长。
作者:Melody曾婷,积极心理&思维教练,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领域。帮助了几百位妈妈走出思维困境,构建更幸福的家庭,走向更蓬勃的人生。30岁赴英进修;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系硕士;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统思维训练认证讲师;两次在TEDx演讲平台发表“女性成长思维”主题演讲;微信公号“女性成长思维”。文章发布于2000+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一对一咨询Wechat:37035772。
排版:Survival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