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斗智斗勇|情绪的战斗-亲子教育心理学
什么叫情绪?喜怒哀惧这是基本情绪,我们孩子该刚出生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情绪就是一个信号,比如说当她哭了,你就会知道他是不是尿了,或者是不是饿了,或者是不是困了,这就是一个信号,等到他慢慢长大以后到了幼儿,然后他的情绪就会成为他控制大人的手段。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们的孩子非常的聪明,他知道自己的情绪会让父母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我们动力沟通经常会说情绪其实就是思想的反应,你有了思想你才会有特定的情绪反应,所以这就会形成对我们父母的控制,所以情绪的战斗可能在所有的战斗里面最为重要,也是父母最难控制。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妈妈全职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有一天妈妈休息,和孩子两个人在家里,妈妈跟孩子说:“宝贝,妈妈要出去办一会事,然后可能要稍微等一会才能回来”。然后妈妈就出去了,半路发现忘记带东西,遂折返,进屋看见孩子正在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冲什么东西,过去一看孩子手在流血。妈妈惊讶的说:你的手怎么了?孩子抬头看了一下妈妈说:“我刚才我在玩东西,不小心把手给剪到了。”妈妈说:“你好像没有哭?”孩子说:“我以为你不在家。”
很多人听到会莞尔一笑,孩子是多么智慧。他哭,是因为有人会关注,如果没有,那么哭就没什么作用。
记得很多年前,我孩子还小,也有类似的一件事。那天我咨询回来,他跑过来就抱着哭,哭了十几分钟,后来才发现他的鼻子处有一大块乌青。
然后爸爸就很奇怪,他说鼻子乌青已经有很长时间,刚才都玩了半天,看到你回来才哭的。
孩子是有多聪明呢,他知道要找对的人哭。
当他哭的时候,家里爷爷奶奶见不得孩子哭,会说你是男子汉不要哭,于是就憋着。我们很多孩子就会有这样的表现,老人带的时候说孩子很乖呀,你看爸妈一在身边就不乖,开始作了。这其实也是孩子有安全感的表现,知道哪里哭会被接纳和心疼。
还有一次很有意思,他一年级的时候,有次打雷下雨非常恶劣的天气,其实我也挺害怕,因为我们家我住在三楼,然后风吹过来我们窗户哗哗作响好像把窗户都要吹破了,打雷闪电又很厉害,孩子看到我表情的时候她知道我很害怕,然后他就说他很害怕,你看情绪会传染嘛?所以他知道我没有办法帮助他,因为我也是在有点恐惧的状态,然后他就都非常恐惧的说我要找爸爸。
爸爸听到他哭的厉害,赶紧就跑上来,然后抱着他马上就不哭了。这个哭也是有作用的。
所以孩子的情绪,比如说他朝着你笑,然后你就知道他朝着你笑是希望你能够开心,希望你能够喜欢他,所以每一个情绪都有它的作用。他哭了是想让你安慰他。
那这里我们需要分清楚的是,孩子的情绪是真正的感受,还是假装的控制。她的哭,比如说轻轻的碰一下哭起来,还是真的碰疼了。我会发现很多孩子摔在地上,然后先看回头看一下妈妈,如果妈妈紧张,就马上张嘴开始哭。孩子这个哭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勾引出来,并不是孩子想要表达,也可以说是我们父母的需要。
在这里分享一个我自创的理论,叫情绪蹦床理论:你跳得越高孩子会跳得更高,当你自己稳定下来,孩子跳着跳着就停下来了。
大家可以想象你们两个人都在蹦床上,蹦的时候就是情绪起伏的时候,如果孩子情绪易起伏他就开始跳,然后蹦床它有弹性,会协助孩子跳高,这个时候如果你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跟着孩子的情绪走,你也开始跳,你一跳就会发现孩子被你弹得更高,也就是孩子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厉害,然后你也一样,这个时候你们两个就互相的使劲,很难停下来。
如果孩子在哭闹,然后你的情绪是稳稳地,你坐在那里,因为你成人的体重要比孩子重很多,所以孩子跳着他跳着就没有力气了,慢慢的就会停下来。这个时候再继续讨论事情,就能获得极好的效果。
所以蹦床理论就是,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需要雷打不动的坐在那里,等待孩子情绪平复,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双人跳。
有些父母可能会用比较强硬的方式给孩子的情绪压制下来,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在某个时刻,可能并没有需要很强烈情绪表达的时候开始嚎啕大哭或者大发脾气,这就是情绪的累计。就像弹簧,压得越低,弹得越高。
很多的孩子情绪都没有办法获得及时处理,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咬指甲、拔毛发、夹腿手淫、注意力不集中、肚子疼、老是上厕所等问题。
所以作为父母,是需要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最重要的是可以稳稳的接纳孩子的情绪。被接纳的情绪,才会像水管里的水一样慢慢流淌出来。
怎么接纳呢?其实就是同理心,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
描述事情+表达感受
描述事情是告知我们明白事情的发生,表达感受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
如果我们还不会用这样的方式,那么少说话绝对是一个好方法。动力沟通说家是一窝互相依存的猪!猪很少说话,很少用思想去控制对方,那我们就陪伴着孩子,等他把情绪纾解完了,孩子就会慢慢的稳定下来。
当遇到孩子用情绪控制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稳稳的接纳,孩子就会发现,控制无效。
排版:Survival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