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斗智斗勇|父母的战斗-亲子教育心理学

和孩子斗智斗勇|父母的战斗-亲子教育心理学

在家里,通常养育孩子的会有好几个人,一般至少两个,复杂点的就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阿姨之类的人。那么我们还是从基本的结构:父母和孩子说起。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父母教育要一致性,这真的是很大的误解。我们很多人都被引导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夫妻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反目成仇,婆媳、女儿和妈妈同样如此。

所以这里父母的战斗,可能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有有斗争的双方。

这里首先声明一点,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我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举例为之,大家自行对照,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调整。

先分享点自己的经验,也算是惨痛教训。刚开始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式,于是对爸爸的那种传统教育方式不敢苟同,所以在平时生活中,铁定会有表露,觉得爸爸这样不对,我的才对。所以那段时间,和爸爸的斗争非常多,他对于我的否定非常多,愤怒也多。而我又委屈又愤怒,当时我的挫败感也非常强。我不理解,为什么正确的东西你不听,你非得用你那错误的方式去影响孩子,因为这是孩子一辈子啊。

后来当我加入了动力沟通,慢慢的才发现原来真的是我的问题,或者说我没有接纳当下的状态。我在试图改变爸爸的心,就和爸爸试图掌控孩子的心一样一样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所谓的正确的养育方式,每个人都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在养育孩子,我们承认这一点,就是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能够接纳他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接纳,也是对孩子的接纳。所以言传身教,应该是这样形成。

说一个例子,孩子爸爸在家的时候,会对孩子照顾比较周全,比如倒洗脚水这件事就总是代劳。而他不在的时候,我就会让孩子自己做。后来发现,孩子就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实行不同的策略,爸爸在的时候撒娇,自己不用干,妈妈在的时候知道撒娇也没用,于是默默自己去做了。

我们需要知道,孩子面对的世界很复杂,那么现在我们家里每个人不同的态度,就是让他适应,这个家庭的复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就吸收进孩子的内心,他的灵活和多变自然而然形成。我们说孩子的韧性,其实跟这里也有关系。所以孩子很多性格的培养,并不是靠我们刻意做而形成,更多的是平时每个人的态度内化在他心里。

如果我们抱持着总有一种最好的方式,那么就是进入了对这个世界的最深误解之处。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是怎样发展的,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习得了更多种类的生存方式,那么以后能够生存下来的几率就会更大。这就叫异质。如果同质性太强,很可能就被淘汰。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对家人的尊重。当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方式对的时候,其实是很傲慢的,这就是对他人的贬低。孩子看在眼里,自然就会学习你的方式。比如很多家庭里,妈妈总是怪爸爸不负责,不带娃,说爸爸带不好,这就在孩子心中种下,爸爸不是那么好的种子。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他们更需要去向爸爸认同,如果没有完成这个部分,就容易在以后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男孩子就会失去榜样力量,自我同一性整合延迟甚至不能完成,导致未来的家庭和事业都受影响。

女孩子没有经过认同父亲的阶段,在择偶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当我们去肯定对方的时候,第一对方感觉被你看见,会越来越喜欢你,觉得你通情达理,理解他。第二让孩子感受到夫妻关系比较好,能够树立起对对方的认同,获得整合的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但是我们很多父母都没有做到。互相更多的是指责和批评。这是为什么呢?

我插入一点,基本上是因为我们本身自尊感低,不能够去认同和看见他人。自尊感低的人,到处在寻求自恋满足,想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其实这个却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希望我们更多的父母,能够去评估自己的自尊感。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否定别人,喜欢挑刺,总是觉得自己有理,那么可能就走在危险边缘,需要及时刹车,进行良好的觉察了。

自尊感低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觉得有最好的,或者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一种执念,人生没有最,差不多就好。

以前我就是那个想要完美的妈妈,后来在动力沟通的敲打下才发现,我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又心存幻想。自从我欣赏到了爸爸的优势,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爸爸妈妈和教育方式,我们都不完美,孩子才敢不完美。

所以最好的战斗,其实是互相认同。真正的战斗是和自己内心那个所谓的正确的思想做斗争。当然,如果对方真的无理取闹,破坏关系,那么我们也要勇敢的亮出宝剑。

如果对方要求我们和他一样,觉得我们不好不对,怎么办呢?我基本上就一个方式,死猪不怕开水烫,你该咋样还咋样。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是也承认自己做不到像你那样。在这种边界清晰的战斗中,对方也就知道我们的边界了。

总结一句话,承认对方合理性,该出手时就出手。

排版:Survival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962.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