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妈打你“都是为你好”?别扯了,他们只是为了解气-亲子教育心理学

你爸妈打你“都是为你好”?别扯了,他们只是为了解气-亲子教育心理学

01我打你都是为你好?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面谈,经常会听到来访者提到小时候所受的父母的指责甚至打骂。

有的来访者在说这些的时候,带着笑意,但笑的背后流淌着哀伤。她的笑是一种防御,让自己显得轻松一些,仿佛这样就不会惊动沉睡的悲伤,但悲伤总是会从防御的门缝里溢出。

有的来访者提到父母对自己的指责和打骂,显得很悲伤,悲伤的背后,躲着愤怒,为什么愤怒要躲起来呢?

因为弗洛伊德说,在成长经历中,父母被我们内化为“超我”,超我代表着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如果敢于批评自己的父母,就是与自己心中的道德规范为敌,与我们心中的“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为敌,这会让我们恐慌。

迫于内心“超我”的压制,并不敢把这种愤怒和不满表达出来,甚至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合理化地说“我知道他们是对我好。”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是很多父母打骂自己的小孩时常说的一句话,很多小孩子后来慢慢长成了成年人,这句话却如催眠一样深深地刻进了脑海里,每当想起对父母的不满,这句话都自动跳出来,把对父母的愤怒变成自责:“我怎么能去怨恨我的父母呢,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呀”,而把自己的愤怒深深地压制了下去。

没错,这句话的确是催眠。

什么是催眠呢?就是让你相信某一事件是真的。

例如“我打你都是为你好”这一事件。

至于事实是否如此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我们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称为“机体智慧”。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互动,并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标准,也不依赖于人们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关联系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
卡尔罗杰斯称它为“机体评价过程”。

卡尔罗杰斯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叫“价值条件”。

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我们被打骂时,耳朵听到父母一口一句“我是为你好”,眼睛又看到父母狰狞的表情,而感到困惑,事后成为创伤,直到成年都还活在这种冲突之中,正是因为:你的价值条件告诉你“是的,父母打我是为我好”,你的机体评价过程却告诉你“放屁,他们就是为了发泄情绪,快逃!”

结果产生冲突了,你说纠结不纠结?你说自己得不得神经症?

02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谁呢?
卡尔罗杰斯说,去相信你的机体评价过程。因为它比价值条件更原始更靠近你的真实感受。

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段子:

“妈,今天看到片文章,说童年对孩子打骂起不到一点教育作用,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揍真是白挨了……”“没白挨,那时候揍你主要是为了解气,教不教育无所谓。”
这就是事实的真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边听着“我是为你好”的谎言,一边又感觉父母纯粹为了发泄情绪,感觉和逻辑分道扬镳的原因,一般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才是对的。

这段子里的母亲还是比较坦诚的,现实生活中难遇。那现实中的父母为什么要如此虚伪呢?不能坦诚说自己就是拿你出气呢?

03人类行为模式的代代相传
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有超我,他们的超我也来自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超我”也不能允许他们拿自己的孩子出气,于是,就把这种发泄情绪合理化为“教育”,而这种“为了你好”,不是你现在才听到的,几十年前他们也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听到,而他们的父母也从他们父母的父母那里听到,这种倒推,你可以一直推到大清王朝时也不会穷尽,人类的无意识就这样代代相传。

也许,他们过后也会感觉哪里不妥,所以打骂后对你格外好,感到内疚。但不耽误下次再冲你发火。

他们偶尔也会隐隐约约意识到哪里不妥,但能真正改观的人不多,但你也不必太责怪他们,因为你现在也常常意识到熬夜刷抖音对身体不好,不耽误你天天晚上刷到凌晨一两点。

毕竟,能去真正探究内心到底怎么了的人,太少,这人呢,大概率也不会是你的父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父母是普通人。

知道父母是普通人,比把父母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位上一边怨恨他们对自己的虐待一边又不敢表达出来陷入深深的自责而导致神经症要好许多。

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他们对自己的爱有条件,他们并非能时时刻刻都无条件爱自己,他们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不是爱而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恐惧而对我们的控制欲等等。

意识到这些不会让你的世界崩塌,而是让你原谅父母,放过父母。也放弃自己心中理想化的父母形象,既不会用那个完美的父母来要求他们,也不用那个不可侵犯的“权威父母”来折磨压抑自己。

看到一个段子,人生三阶段:

一、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二、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三、意识到子女是普通人。
第一阶段,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让我们放过父母。

不再对过去他们给我们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也更能客观地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普通人就是这样,他们犯错,他们虚伪,他们不时又付出爱,而这些都是因为,人类在无意识中,代代传承这些东西,我们不能期望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是超尘脱俗的智者;

第二阶段,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让我们放过自己。

不再用内化的父母来责备自己,不会用完美主义来苛求自己,虽发愿做更好的自己,但也能理解做得不好的时候的自己,能离焦虑和抑郁距离稍微远点。

第三阶段,意识到子女是普通人,让我们放过子女。

不再像父母承接了他们父母的无意识一样,把这种伤害代代相传。

世界就是如此,如实看待而已。

-END-

作者:树洞先生,本名谢庭渊,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IPTA国际职业培训师,内观禅修行者,擅长抑郁焦虑、婚恋情感、个人成长方向心理咨询。有心理咨询需要的朋友可私信。
责任编辑:一只梨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1986.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