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聊心理】看“少年派”,聊羞辱式教育-亲子教育心理学
在“少年派”第五集中,高中生林妙妙月考失利,理化生全班倒数第一。开完家长会后林妈妈王胜男脸如铁青。到了家跟林妙妙谈话,对妙妙从外貌到成绩,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花式羞辱。
“你看看你这二道毛,不男不女的”,
“你看你那头发帘厚的,你能看得到前途吗?”,
“人家状元是站在山顶上的,你是蹲在山脚下的,你给人家状元提鞋,人家还嫌你蹲得慢。”,
“全班第二十你也敢人家一起玩,你想想你那排名,你跟人家玩得起吗?”
这段对话活灵活现的重现了很多家长训自己孩子时的风采,更是勾起了许多人童年的回忆。
这样以羞辱来激励孩子的教育模式是国内的主流文化。我们很多人对“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你懂什么呀”这样的叱责都是司空见惯的。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听着这些话长大的。
当我们自己为人父为人母以后,很多人也在用这些话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这些严苛的话语多来自于爱子心切的初衷,父母的恨铁不成钢。父母希望这些叱责可以激励孩子们奋发图强,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
殊不知,有多少孩子正在被这种羞辱式的教育无声无息的扼杀着。
我自己,就是这种羞辱式教育下的产物。当我初到美国时有很多不适应,其中最大的不适应就是美国人的从容自信。感觉无论什么场合什么话题,他们都能昂首挺胸,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则显得缺乏自信,胆小寡言。起初我以为这是我的自身问题。后来才知道,这是许多国人初来西方社会的普遍经历,而这与国人从小所受的羞辱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01羞辱式教育与自我价值感
在西方,从小培养孩子的“self-esteem”是一件很被重视的事。“self-esteem”,译为自我价值感。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高时,她会肯定自身的价值,重视并尊重自己。这会让一个人敢于发表想法争取机会。反之,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时,她会否定自身的价值,觉得自己的能力以及个人需要是不值一提的。这会导致一个人畏首畏尾,没有自信,每时每刻都害怕说错话做错事。
羞辱式教育可以直接导致一个人的低自我价值感。年幼的孩子是极其敏感且可塑性极高的。他们的认知全部来自于身边的大人,尤其是父母。对小孩子还说,父母是神一般全能的存在,父母的一言一行塑造了孩子的整个世界。
当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说“你笨”“你不如别人”“我真后悔生了你”这样的话时,孩子会信以为真。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笨,真的低人一等,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样的话语久而久之会被孩子内在化,刻在心底,一辈子如影随形。
我认识的一个中国女孩,她人长的漂亮,年纪轻轻名牌大学毕业,现在事业有成,在很多人眼里是绝对的女神,但是她的自我价值感却极低。每次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自信感全无,最常说的话就是“我这么笨,我什么都做不好”。这个女孩优秀优越,不乏追求者。她却对自己毫无自信,常常疑问那些追求者到底看上了她什么。
一次跟她深聊之后我才明白,女孩这样极低的自我价值感完全源自她的母亲,而她那些刻薄的自我否定则多是她儿时母亲对她所说的原话。这个女孩就是一个中国式羞辱教育的产物。她对她母亲叱责话语的内在化使她一生都活在自我否定之中,不敢争取机会追求爱情。
02羞辱式教育与自我表达
羞辱式教育还会剥夺孩子的灵性,让孩子不敢自由尝试表达。从小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觉得自己渺小不堪无足轻重。每当遇到新事物新挑战,他们都战战兢兢不敢尝试,生怕做得不对做得不完美。
在我小时候,不只是家长会利用羞辱来激励孩子,学校的老师也会肆无忌惮的羞辱孩子,美言曰是为孩子好。我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合唱比赛,我很积极的参与练习,我的音乐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对我说“同学,你能光张嘴别出声吗,省得影响班级表现。”
年幼的我羞得耳根子滚烫,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开口唱过歌。就算后来长大,每次去K歌时别人一让我唱歌那个老师的话语还会在我耳边回响,提醒我“我不配唱歌”。 正是这样不经意的羞辱,无声无息的扼杀了多少孩子的自我表达,让多少孩子一辈子不敢唱歌,跳舞,画画,或着写作,让多少孩子相信“我不行,我做不了”。
羞辱式教育不仅会扼杀一个人艺术方面的表达,同时也会抑制一个人情感的表达。当一个人常年活在羞辱感中,这个人则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将所有情绪内化,另一个则是长久压抑愤怒后的突然爆发。
很多人会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这样被内化的愤怒,常常会转化为外界的仇恨敌意,甚至暴力倾向。很多常年被老师羞辱的学生会幻想长大后自己也去做老师,然后去羞辱别人的孩子。
有些孩子则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敌意,轻者考去远离家乡的大学,重者多年与父母不再联络。更有甚者,还会将这愤怒转移到自己的儿女身上,将从小从自己父母那里受到的羞辱原封不动的施加给自己的儿女。
03爱,不需要用羞辱来表达
我当然明白,羞辱式教育的初衷多是好的。王胜男在家长会之后对林妙妙严苛挑剔,终归是源自于她的爱女心切与望女成凤。毕竟,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们日后过上健康美满的人生呢。可是爱子心切的用心与望子成龙的期望不一定非要用羞辱来传达。
对于教育,鼓励引导比羞辱恐吓更有效。每一个成年人都曾年少过,每一位父母都曾经为人子女,如果我们可以静下心去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与心情,也许我们就会对自己孩子的需要多一分了解。希望父母们不要迷失在主流文化的羞辱式教育中,忘记了孩子们那脆弱的灵魂。
作者:J小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LovePsycholgy
责任编辑:一只梨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