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一个被母亲宠坏了的“大男孩”-亲子教育心理学
1
中国“泳坛一哥”孙杨被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禁赛8年的事件持续发酵。时隔一周,3月4日晚,CAS公布了详细的庭审报告,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被爆出,不少法律人士看过完整报告后表示,孙杨上诉的获胜几率微乎其微。
提起孙杨,大家并不陌生,他1991年出生于体育世家,父亲孙全洪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曾是安徽省体工队男子排球队运动员。母亲杨明曾是浙江女排主力。
父母强大优良的基因,使孙杨拥有了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身体条件:
身高1.98米,臂展2.12米,肺活量2000毫升。
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和积极刻苦的训练,让孙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争光无数: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世界泳坛历史上唯一一位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奥运会世锦赛大满贯冠军得主。
如果没有这次禁赛风波,有多少人还等着东京奥运会上,为他加油呐喊,期待他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成就辉煌。
但现在,已经29岁的孙杨,被禁赛8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也将画上句号。
2
与孙杨在泳坛上获得的成绩相比,他在个人生活上的表现,就逊色许多。
2013年11月,孙杨因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处罚,被停赛,停训,暂停一切商业活动;
2014年1月,因为服用药物治疗心脏不适,被查出有兴奋剂,后被停训处罚3个月;
2018年,孙杨在亚运会200米自由泳决赛,孙杨穿着自己代言的361服装上台领奖,惹恼了品牌赞助商安踏。
2020年,WADA因为孙杨暴力抗检和一次违规事件被判禁赛8年。
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与孙杨母亲杨明的“护犊子”,有脱不开的干系:
在综艺节目《吐槽大会》上,孙杨说自己10岁的时候,母亲还主动为他系鞋带。
在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中,孙杨更是坦言,自己一有事情就会找母亲商量,哪怕是择偶标准,也要先经过母亲同意。
2011年,武汉举行全国游泳冠军赛,杨明更是让孙杨用退赛的方式,威胁中国泳协,同意她搬进酒店陪儿子同住。
孙杨几次陷入舆论漩涡,都是身为经纪人的母亲杨明挡在前面,替儿子解围,为儿子“讨回公道”。
毫无疑问,孙杨风头无二的成就里,母亲杨明肯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2019年下半年,孙杨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录制,杨明全程陪护,事无巨细。据一位导演回忆,商定好服装之后,工作人员已经把衣服叠好,杨明则会把衣服再次打开,并重新叠放整齐。
但也正是这种母亲不愿与孩子主动分离,大包大揽的做法,让孙杨始终无法成长为成熟独立的男子汉,在漠视规则的任性中,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3
“杨明式”护犊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去年,“朱雨辰妈妈”曾多次登上热搜,被无数网友诟病。70岁高龄的她,几十年如一日,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心甘情愿做儿子“移动的厨房”、“尽职尽责的保姆”。
朱雨辰读大学时,她亲子铺床叠被;朱雨辰到外地拍戏,她不辞辛苦,常伴左右;朱雨辰后来在北京买房定居,她二话不说拎包入住;朱雨辰拍打戏的时候,她不顾一切冲上前去,不让儿子被打;朱雨辰每次谈恋爱,她都想方设法横加阻拦,女孩儿穿什么,她都要干涉。
如她所说,“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这种全方位的“救世主般的爱”,儿子领情吗?
朱雨辰参加《超级访问》时,神情黯淡,他直言:“妈妈给的这种爱,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早年成名的朱雨辰,高开低走,如今41岁的他,似乎已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在今年的贺岁档电影《囧妈》里,“作妈”代表卢小花的做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儿子虽然40多岁了,可在卢小花眼里,他永远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婚姻交友,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管。
她还调配各种养生秘方,薏仁水、蜂蜜水,一股脑塞给儿子,几点喝水,几点排尿,统统听妈的。
4
人的婴儿时期,就像一棵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树苗,父母呢,就像是坚韧的藤蔓。小树苗在藤蔓的保护下,被细心温暖地呵护,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
可这个时候,藤蔓依然紧紧贴着大树的身体,并蔓延到了枝枝叉叉。大树想往高处生长,看看更美的风景,可屡屡被藤蔓捆绑的透不过气。
久而久之,大树不再反抗,任由藤蔓缠绕,最终变成了一棵平凡却没有生命的“空心树”。
而大树想要真正成为参天大树,必须和藤蔓一刀两断,这个过程会很痛,会很伤藤蔓的心,但这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
《无声告白》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分离理论”,讲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注定要经历三次分离。如果分离不成功,就会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第一次分离,母亲经过十月怀胎,顺利生下孩子。这是一次最彻底的分离,母亲与孩子从孕育共生,到两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次分离,大约在三岁左右,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有了自我意识;
第三次分离,从青春期开始,到自己进入社会,组建家庭。
三次分离中,第二次分离最重要,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不再是一体,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想法,尽管你常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奇怪。
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开始和父母顶嘴,一旦愿望没有达成,就会撒泼打滚,大哭大闹。同时,你会发现,孩子竟然通过要挟、讨好等方式,让父母妥协,满足自己要求。
正是如此,这时候的孩子,必须要与父母分离,进入幼儿园,去接触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事,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褪去唯我独尊的外衣,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懂得秩序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如果在分离过程中,父母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表面上是爱孩子,其实是阻碍了孩子对生活、对世界的自我探索,孩子在被照顾、被安排中压抑着最原始的冲动,等久而久之,厌学、早恋、啃老、妨害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迟早会爆发。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你的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只能陪伴孩子短短一程,所以啊,正视与孩子的每一次分离,让他们自在生长吧!共勉之。
原创:非小鱼鱼
责任编辑:一只梨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