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爱人用摧毁式教育让孩子坚强,怎么办?-亲子教育心理学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5岁儿子有时候不如意会哭泣,他妈妈会歇斯底里的吼叫制止他哭,并吼着再哭往死里打。儿子因此变得有些抑郁,但妈妈很得意。我想告诉她这会使儿子得精神疾病的概率提高,但她脾气很大,求救!
小東老师:“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ta的主页
楼主您好!感谢邀请!
孩子的教育问题复杂的原因就在于,有太多因素会影响到这件事。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您说的这个情况分成两个部分来看:
1、您和您夫人关于教育理念的分歧问题。
2、教育的方法问题。
不知道你和你夫人的婚姻关系是怎么样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大多数的核心家庭所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如果在这件事情你不能发挥自己作为孩子父亲和她丈夫的身份、角色的基本权利,那我不知道在其他方面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即便你找到了“相关材料”给她看,好像也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所以跟“能不能劝说她改变”这件事比起来,更重要的是“她是否愿意听取你的建议”。所以我觉得你们需要在夫妻之间的沟通上多下一点“功夫”哈~首先要保证“沟通”的通道要畅通无阻~
再来说一下关于教育方法的问题。
3-6岁的孩子属于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属于个性心理发展和形成比较重要的时期。
个性是人的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性格和能力等心理成份上。儿童进入 3 岁后随着各种心理过程逐渐发展,个性便开始形成,但这是个缓慢的过程,到了 5 岁以后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显现,但还远没有定型。5 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兴趣,如爱玩积木、爱玩足球、爱画画、爱跳舞等等。也是自我意识行为增多的一个时期。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您爱人的这种想要通过“歇斯底里的吼叫”来达到让孩子变得“坚强”和“抗挫折能力”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华生的这番话是在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成功”后说出的。与您爱人的观点似乎有些“不谋而合”。但是事情的后续发展给了华生一个“响亮的耳光”
在他的“行为主义教育方式”下,他的大儿子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而真正“推翻”上述言论的一个重大事件是被我戏称为“恒河猴的地狱魔王”的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关于关于恒河猴的实验结论。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是这样的: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便于亲生母亲分离,在以后的165天中和两个母亲: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一起生活。其中,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
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绝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哈洛此后经过多次实验后总结道:独立并不是简单孤立与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所谓的“免疫哭声法”“挫折教育法”都是狗屁。
我接触的众多来访者有过类似童年经历的大多会在成年后对于抚养者的态度发展成两个方向:
1、轻视家庭地位较低的养育者(认同曾经伤害自己的养育着),表现的对内(家庭)很孝顺、很听话,对外很仇视很愤怒、攻击性极强。
2、对曾经“伤害”自己的养育者出现很强的对立的、敌意的情绪。对社会也是充满了抱怨,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能有的人觉得我的说法有些绝对,这是因为“伤害”的强度、时间、和后天的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导致的差异)
如果我的言辞有些过激,请你原谅,因为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来看: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比治愈一个有人格障碍的成年人要容易太多了。掌握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对教育这件事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PhoenixZhou:1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题主,您好!通过你的描述,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眼泪汪汪,心里委屈但又不敢表达的小男孩的形象,心疼你家宝贝,抱抱他。同时也为他感到幸运,有爱他的爸爸妈妈。(孩子妈妈虽然采取的她认为的挫折教育方式在大家看来不合适,但显然她是爱孩子的,对吗?)同时也为题主的智慧和行动力点赞!因为你看到了妈妈的教育方式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也在采取行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最快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孩子妈妈听从您孩子爸爸的建议,这是最好也是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对吗?
这个题主之前试过了,好像行不通。最后题主有问大家有没有可以说明孩子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的相关材料,因为你找了,没找着。那么我想问的是如果找到了,拿给妈妈看,根据你对孩子妈妈的了解,你觉得妈妈会接受吗?如果妈妈还是不接受怎么办?当然相关资料我们还是要继续找,万一妈妈接受了呢?二,您说孩子不如意会哭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的呢?
孩子不如意,通常的表现是什么?是他想出去玩,妈妈没时间陪他吗?还是想买玩具妈妈不乐意?他是提合理的要求还是说在你看来是不合理的?如果提不合理要求的原因是什么呢?妈妈显然是拒绝他的要求,那妈妈为什么要拒绝?是她太忙了,没有精力吗?还是其他原因?之所以问问以上问题,是想了解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是偶然的,还是经常发生的。以后是否还会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如果是妈妈太忙了的实际问题,那么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妈妈轻松一点。如果是妈妈的情绪问题,那解决起来可能会稍微复杂一点,时间也会久一些。三、那在妈妈没有改变之前,爸爸您可以做些什么呢?1、您看您是否可以多陪陪孩子,
比如带孩子出门运动,玩游戏,可以让孩子更有活力、开心,对他的心理积极面的发展有帮助,也可以带孩子玩吹泡泡,吹泡泡可以锻炼孩子的呼吸,类似我们成人的呼吸冥想,对调整孩子低落的心情有帮助,等等题主有兴趣可以多了解一下。
可以阅读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让孩子遇事更勇敢、坚强,同时您也可以做相应的引导。您陪孩子时间多了,给孩子的正面影响多了,另一方面孩子妈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就少了吗?2、如果有时实在还是会发生,那么您能否帮孩子挡一挡,让孩子稍微少受点影响呢?
或者你可以借此问问孩子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说感觉害怕、妈妈不爱他。你可以很坚定的告诉她,妈妈觉得你是男子汉,所以想训练一下他的胆量,其实只是跟他玩一个小小的游戏,希望他能更勇敢一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提出的情绪ABC理论所说,A表示诱发性事件 B表示个体对这个事件产生的信念和看法、解释,C表示对此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埃利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所以在这里你引导孩子改变一下他的看法,是不是他就不再害怕,甚至可能激发起他积极?勇敢的一面呢?以上希望对题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或者帮助,祝宝贝快乐成长!
兔白:喜欢自己是很幸福的事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
看到你的问题我想到三个方面:
1、 你和妻子的关系。
2、 你和儿子的关系。
3、 妻子和儿子的关系。
从你的描述我可以看到,你和妻子对于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一致的想法。更多的感觉是,对于教育孩子的一些细节方面,你是没有发言权的。
我想这和你们的环境有关,可能平时你和孩子接触较少,教育孩子的责任更多在妈妈身上。我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需要慎重做好准备的,物质方面是一方面,精神方面也是一方面。看着书本养出来的孩子固然不切实际,随着自己心情养出来的孩子,我感觉那也太切实际了。
和妻子有一个较好的沟通,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教育理念。当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们要达成一致态度,不要让孩子去站队。妈妈说你做的对,爸爸说你做的不对,孩子需要分别去面对你们两个人。孩子会学着用一种态度来对待你,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妈妈。人格具有一定的两面性。会喜欢支持自己的一方,怨恨不支持自己的另一方。不自信,不信任,优柔寡断等会有一定的显现。
尤其想提醒的是:教育孩子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教育思想不一样,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闹矛盾。
还有隔辈教育的现象,如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介入了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要理性分析,大家坐下来可以开家庭会议,解释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不能说谁脾气大听谁的,谁辈分大听谁的。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让孩子正确认识各方面对自己的态度。小小年纪会担心很多,轻松的自由自在才是本性。
请相信你的孩子。我们生来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孩子也有。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对待,给予他和你们一起思考的权利。孩子的独立从小开始,物质的独立比如:独自居住,独自社交,独自生存等等。精神方面的独立也要充分看到。
适时的支持孩子,适时的放开孩子。担心孩子将来承受力不够,抗挫折能力不强。那只是担心,不要把想象中的担心当做已经发生的现实。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孩子将来抗不下挫折,在哪个挫折下崩溃了,会从哪个挫折下成长。孩子从小被家长鼓励,被家长“溺爱”,他就会愿意去探索更多的事物,有能力也有自信。心里的安全感会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纪念碑谷2》里面看到一句台词特别好,分享给你。“顺逆相随,让她羽翼自丰。孤勇之后,世界尽在眼前。而你同样有更多探索。”
孩子长大的过程,家长也在长大。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的成长。互相陪伴,让他去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孩子长大的过程不是行驶在铁路上的火车,走到哪里要按着父母的轨道,时不时还要搞一场防灾演练。我认为父母和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用天空飞翔的雄鹰比喻更合适。孩子飞翔的过程中,受伤了父母帮他疗伤,害怕了父母给他提供保护。孩子内心充满着爱和安全感,会飞的更自信。
李亚鹏写给女儿李嫣的信里写了这么一段话,我想写出了很多父亲的心声:
每年新年都会带你登高爬山,你五岁那年一口气爬了七个半小时,十四公里的山路,全程独立完成。我跟在你的后面,心里会纠结着是不是在你背包里放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候想,我要对你好一点,有时候又想是不是也不能太好了,不然长大了万一碰不到像我如此对你的人,你会不会因为感觉不到别人的爱而降低了生活的幸福感,可我又想,如果我不给你足够的爱,你长大了又怎么有能力去爱你喜欢的人和这个我们存在的世界?我是不是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想多了……
李嫣生下来有缺陷,她现在小小年纪散发出的自信笑容,让太多人羡慕。她散发出来的“坚强”,更多是,她不知道坚强是什么。战胜挫折,打败磨难,她没有用到坚强。
最后我还想和题主说,你在描述中说的是爱人的一贯做法还是你偶尔看到的一次呢?
摧毁式教育方式这个概念,是妻子一直在沿用的,还是最近你认为她在用的呢?
我想你要好好去看下当时发生了什么,妻子为什么生气发火。妻子作为独立个体吼孩子,吼你,是在发生一种情绪。
不是片面的看到妻子教育方式有问题,“要改,她不对,孩子对”。
妻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需要你的关心和理解。她的焦虑和担忧是有必要的,孩子将来承受不住压力,产生精神方面问题怎么办。那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方式方法呢?需要你们共同来想办法
祝题主儿子健康成长。
张仁军:一个普通的心理工作者。
ta的主页
给楼主一个拥抱!能够理解楼主内心的压抑焦虑恐惧和无力无助,妻子的歇斯底里对孩子的吼骂确实是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伤害,让孩子变的抑郁,而自己做为孩子的爸爸却无法帮助孩子不受到妻子的这些言语行为的伤害,换成是谁都会很焦虑不安。很多时候夫妻之间的相处都是在相互影响的,丈夫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妻子看待对待丈夫的态度方式,妻子的反应又在刺激影响着丈夫看待妻子的态度方式,夫妻之间的这种相处交流模式又在影响着孩子看待对待自己和父母以及亲密关系的态度方式。孩子的抑郁可以说反映出来的是家庭当中的问题,尤其是楼主和妻子之间的感情相处交流上存在的问题。
妻子的歇斯底里和对孩子的辱骂控制可见她的内心极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只是这些并没有被楼主了解理解接纳,就像她所说的是在帮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她的出发点是很合理合适,只是表达方式却有着很大的问题,无法被孩子了解理解接纳认可。
对孩子来说,他无力反抗妈妈的辱骂控制,需要生存下来,没有获得别的支持力量,那么就只能压抑隐忍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强迫自己接纳母亲的这些情绪攻击和控制,而这也间接的反映出楼主在看待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上是存在问题的,或者说跟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度不够,无法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父亲信任理解接纳认可支持的,那么楼主就要考虑到自己平常是怎么跟孩子相处交流的。楼主想要跟妻子说她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但自己一开口妻子就吼,可见楼主在面对妻子时内心也是非常压抑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跟自己的孩子是同样的表达方式,压抑隐忍自己讨好对方。
或许楼主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压抑隐忍让妻子感觉不到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情感链接,感觉不到自己是跟丈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不到丈夫对自己的信任理解接纳认可支持,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面对婚姻和家庭,也就会非常的焦虑恐惧,也就更加想要控制住一切。在某些方面或许楼主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表达出来会伤害到妻子,但也正是这样的担心反映出来两个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这也是妻子无法理解接纳认可的事情。不管是楼主还是妻子,内心都有自己的心结需要打开,情感情绪需要得到释放,这些问题解决了夫妻之间的相处交流方式改变了,感情才会稳定和谐发展,看待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才会发生变化,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关爱认可支持的,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个人建议楼主可以先预约合适的老师接受系统心理咨询,然后一步一步的来引导妻子接受心理咨询,逐渐的解决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