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火爆却遭00后群嘲:代沟,是中国父母的痛……-亲子教育心理学
文| 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微信公众号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后浪》火爆,却遭00后群嘲:代沟,是中国千万父母的痛……
01“后浪”PK“前浪”
五四青年节,《后浪》视频在B站横空出世,并以“破圈”之势,一路登上CCTV,甚至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是不是觉得热血沸腾、充满动力?
令人惊奇地是,我40岁的小婶婶和60岁的老母亲看完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司领导还特意把它转发到了公司群里……
但我14岁的外甥女看完之后,满脸嫌弃地说了一句:
“什么玩意儿,满屏都是‘爹味儿’。”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被这个视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大多是老一辈或者中青年。
当然也不是没有年轻人,我今早在外面听见一个大约20岁的小伙子说:
“《后浪》这个视频吧,我第一次看挺感动;
看第二遍的时候,第一句就看不下去了……”
我有个年轻的同事,他妈妈直接把视频发他们家族群里,还专门艾特他:
“你们这代人多好的条件啊,必须加倍努力”
而他去年刚大学毕业,工资交完房租水电啥也不剩,花呗还了好几个月都没还完,在公司战战兢兢,生怕被末位淘汰。
他用一句打油诗来评价这个视频:
“这世界是孙子的,是小子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帮老子的。
我们都这样努力了,还想让我们怎么办?”
面对《后浪》的争议,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先生这样解释:
视频创意的核心,在于挖掘年轻人的自身特性,客观表达,真诚对话,并突出社会与年轻人的“和而不同”。所以在视频文案中,也是传达了这种“对话感、沟通感”。既有豪气冲天的广阔意象、又有细致入微的情感洞察;弘扬时代、便览群像、也关照个体;有长辈式的谆谆教导,也有由衷的赞叹。
看完这些,我大概明白了。
这是一个代沟的问题,前辈们渴望一片真心被感知,但后辈们希望的是一腔压抑被理解啊。
不信我们看看,年轻人们自己剪的《前浪》。
libilibi献给爷一代的演讲
在《后浪》里,有这样一句话: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在《前浪》里,剪刀手们配上了这样的画面。
这是年轻人的自嘲:如果不是要努力地赚钱、生活(cun)下去,谁不想追寻诗和远方呢?
在《后浪》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在《前浪》里,朗诵者特意重读了“专门”两个字,并配以广场舞、恶搞视频等土味审美的画面。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红利的享受者,广场舞和恶搞视频也确实为很多人带来了欢乐。
但后浪们攻击的是广场舞吗?不,是前浪们高高在上的“爹味”发言。
所以,为什么叛逆的年轻人不喜欢《后浪》?
或许是因为,视频是站在老一辈人的角度:
“我满怀羡慕”、“我满怀敬意”、“我满怀感激”。
像一个宽厚的长辈拉着年轻人的手淳淳教导:
“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你们要好好珍惜我们打下的成果哦!”
这无异于一种道德绑架,好像年轻人不努力,就是对不起上一代人,对不起时代,对不起这个社会。
可是前浪们,你们一遍遍强调后浪们要努力,你们可曾看见后浪们有多努力?
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被指点,而是被看见、被接纳。
就像年轻时一往无前的我们。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年轻人渴望表达自己的声音。
他们不需要被代表、被发言、被强行引导。
只需要你耐心听他们说话,就会发现他们有大把的想法渴望去实践。
02代沟源于不理解
我有一个咨询师朋友,他的一个小来访者说:
“我和我妈间的沟通有两种模式,一开始是对牛弹琴,后来是无话可说。
每次跟她说几句,她就怼回来一大堆,还没有一句我愿意听的。
后来干脆就不说了,干嘛给自己找罪受。”
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在后台看到的一条留言:
“我家孩子,一回家就进屋把门关上,在房间里待一天……”
作为家长,我们生怕孩子吃了亏、走了弯路。
在孩子找我们说话时,我们第一反应常常是判断对错,而不是感受孩子的情绪。
综艺《少年说》里,你会发现这样的父母竟然是常态:
初一女孩吐槽妈妈总是表扬她的学霸朋友,很少赞许自己,委屈得哭了出来。
妈妈回应:我是比较客观的,你没有领悟到重点,不打击你就有可能有点飘,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改……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痛苦讲给父母听,会得到双倍痛苦……”
真实的青春没有那么多宏图伟业,有的只是成长烦恼和青春期的小秘密。
没有人能过一夜之间长大,孩子不能,父母也不能。
成长是跌跌撞撞、是苦乐相伴的。
孩子们渴望被父母看见自己身上的好,他们更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真实的痛苦和烦恼。
然后抱一抱他们,听一听他们说话,而不是仅限于对错的教育和指责。
两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
但若方法不对,双方看到的只有鸿沟。
03代沟是怎样发展的?
代沟其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产生了。
6-12岁的孩子,会开始发展应对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此期间,他必须把处理社会关系当成首要任务,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变成次要。
一些父母很难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自己不再是孩子的“救世主”。
他们更希望戴着“父母”的面具,站在固有的社会角色里,稳妥而安全的观望,甚至拉着孩子跟自己一起不长大。
这种固化,使他们放弃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小孩”必须停留在孩提阶段:
离了父母,他就什么都做不好;
没有父母保护,他就会受伤害;
失去父母引导,他就不能成材……
尽管这出于爱,但表达爱的方式和孩子成长需求截然相反,便成了阻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沟通分析理论,对这一现象更加系统地总结:
亲子双方沟通时的预期身份不一样。
孩子站在成人自我状态,渴望和父母平等的交流,父母却站在父母自我状态,渴望给孩子答疑解惑。
于是孩子感到父母偏执、固执、观念陈旧,父母感到孩子叛逆、不服管、语出惊人。
双方在沟通之前,心里就给对方标上了答案,这样的对话能达成一致才奇怪了,话不投机是人之常情。
面对渐行渐远的子女、不知变通的父母,亲子双方都会渴望对方改一改,好达到自己预期的那个答案。
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改变是不可能的。
就算父母和孩子愿意放下架子,努力去理解对方,但仍然会很吃力。
04面对代沟,我们可以怎么办?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个体,都未必能理解对方的差异。
更何况相差几十岁的父母与孩子。
在我们与人沟通时,都会喜欢“那些喜欢和认可我们的人”,厌恶“那些排斥和拒绝我们的人”,这条人际关系定律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中。
有时我们并没有把对方当成独立个体,而是当成血缘这层关系的一部分,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自认为对方理所当然能理解。
若撇开血缘这层关系,仅把对方当成一个熟人。
你会发现,其实自己犯了很多社交上的大忌,这些大忌让代沟变得越来越大。
当你感到代沟,你感到的其实是对方拒绝的态度。
更别说还有那些为人父母的焦虑、孩子独立生存的艰辛……
当双方都急切的渴望去做自己的事,倾听对方的话就成了一件心不在焉的事情。
那么,如何减弱代沟呢?
伯恩的沟通分析理论提出“抚爱和漠视”两种沟通态度,他认为,用抚爱的态度表达观点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安心、欣慰、幸福感。
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赞同父母的话,但她能感受到父母与自己讲话的温度。
抚爱的态度,如同一剂安慰剂,能让焦虑的孩子平静下来,撇开对话内容,接收父母传递出来的脉脉温情。
而用冷漠态度跟孩子讲话的父母,也许说得对,但难免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忧郁、备受打击。
因为没有感情的沟通,是在向对方传递一个情感信号:
我在拒绝你。
代沟的存在是双向的,但并非时刻存在。
所以,不要为代沟本身感到焦虑。
因为代际沟通的本来意义,就是帮助后辈找到入世与自我之间的平衡。
无论是试图走近孩子内心的父母,还是渴望理解父母的孩子,双方都想到去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了。
无论如何,《后浪》是两代之间沟通的一次勇敢地尝试。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
排版:小鲸鱼 Claire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