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原生家庭,从小得不到理解和接纳?-亲子教育心理学

答疑馆 | 原生家庭,从小得不到理解和接纳?-亲子教育心理学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在小的时候,孩子常会变成家长眼中调皮的孩子,觉得困难了要帮,家长帮过了不让孩子主导了,孩子会生气。我的问题就是出在这的,我当时2.3岁,我当时和奶奶爷爷住在一起,奶奶总将我这时的表现认为是家长认为的“调皮”。
他们总说我什么都不会还要自己弄,这些话我从小的自尊心和价值感都完全毁了。
而且她更不不了解我,每次还要说,你以后怎么办,一辈子什么事都干不好(这个话像个诅咒一样每次我想做什么事都会冒出来)
家人都这么说我,我感受到了深深的不理解,不接纳和误解,和深深的绝望。

叶映红:让我们一起用爱的声音温暖全世界 让我们一起用善的行为帮助全人类
ta的主页

爱你么么哒☀?给你一个四维空间温暖的的拥抱?只为你有勇气自我暴露点赞???生活各种压力确实带给你很多痛苦,幸好这些痛苦现在惊醒了你,才使得你有机会重新思考人生,勇敢做出调整,让你淹没在混沌生命里迷迷糊糊过完一生。同时恭喜你进入生第二次成长期?知道会有不同结果或者后果我愿意去承担责任做自己■亲爱的大宝贝儿,看完你的讲述我想告诉你,你父母只是千千万万父母队伍里的其中一对而已,※有多少父母因为工作忙直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父母去养,我们称之为【隔代抚养】※有多少父母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度保护带给孩子的是【自恋型父母】※有多少父母自己也没有长大,让孩子为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为他们的情绪买单。
…………但我想说的是,感谢我们生命的韧性,至少我们都在这条原生家庭代际相承的高速路上继续轮回着,就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话【我生来就是这个命】今天看到你带着200分的勇气来到壹心理暴露自己,为自己勇气可嘉鼓鼓掌???●所以你今天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而你的父母他们现在无法处理自己情绪对你造成的伤害也是来自他们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相承】你认同吗?※【原生家庭】这个词。其实它的概念很简单,指的就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好与坏,取决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给予你的是爱、尊重和独立,那么你将获得茁壮的成长。※如果父母给予你的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那么你将接收到满满的负能量,自身的性格也会存在明显的缺陷。●心理学有个经典实验的对象是【一只小狗】它是可以成为公共性可检验的知识的实验对象,在结论得出后我们可以反复的进行验证,这是科学心理学第一大特点。※将一条小狗放在一个底面接有一块导电的金属板的笼子里,中间用一块隔板分开,金属板上会产生电击,不足以使小狗致命,但却会让它感到痛苦。※这时出于本能,小狗会跃过隔板,跳到隔板的右边。如果笼子右边底面也给以电击,小狗会跳回左边,再跳,再被电击,如此反复循环多次,每次的结果都是无法逃脱电击的失望,于是小狗不再跳跃,而是绝望地趴在金属板上,默默地忍受痛苦。※这时,我们把另一边的电源关掉以后,只接通小狗趴着这一边的电源。然而,小狗没有再跳起来跑到另一面去,它似乎觉得再跳过去也是一样的。于是它放弃了所有的努力,绝望而被动地趴在那里忍受着一次一次的电击。●尽管人们会说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命运由自己掌控,和小狗不同,但事实上我们在人生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是不幸。如先天性疾病、升学失败、失恋、夫妻感情破裂、工作不顺、甚至失业,甚至患上不治之症等种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形。就你现在纠结的问题【是带着伤痕累累的躯体回家复演原生家庭轮回还是继续重复以往认知模型却期待不一样结果】❓❓这些常常就是当我们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无助】※承认自己缺乏心理营养,承认自己的父母并不完美之后,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为什么要理解他们?因为理解会为你带来内心的平静和释然。※当你把他们放到他们自己的成长背景里去看,你会发现,50-60年代出生的父母,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遇到巨大的社会变革与动荡,没有书可以读,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单一狭隘的。※他们在原生家庭,也未必得到过爱与关注,他们的缺失和遗憾,又在他们自己的婚姻里恶性循环了一遍,然后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理解之后,坚定自己,父母有父母的人生,你有你的。他们给了你生命,却无法定义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坚定自己想成为谁,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这是我们唯一可以走的路❗❗❗※你现在想选择什么的人生状态和你选择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就三个字【我愿意】在你父母发生性行为的时候,你爸爸体里射出的几十亿个精子唯有你遥遥领先成为冠军跑赢了你的所有兄弟姐妹,来到了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你想来的吗?你现在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状态也没有人能改变你,你问问自己【我愿意………】每次当你自己无法平衡你的认知,被外在因素困扰思绪,被自己内在情绪不断打压的时候就问自己“我愿意……………”记住焦点一定放在成果上❗❗❗??最后送你荣格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未被疗愈的孩童,一个人摒弃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经形成的人格。●学习成长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你愿意加入我们一起学习心理学智慧吗❓不是等到有问题了我们再去求医治病,为时已晚矣,幸福人生不是我们想要拥有就可以拥有的,是需要我们有能力去创造价值,才可以拿到的生命礼物。

阿尼姆斯,:心理学的偶像是森田正马,是名文艺又耿直的女生
ta的主页

哈喽,楼主,我是小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楼主幼年时,和其他孩子一样,是最容易受暗示影响的群体,因为心智尚未成熟,在接受他人给出的判断后,把他人的暗示,一些消极不全面的想法转化成对自己的,预期和自己价值感的判断。结果也就是楼主成为家长们期望的样子 。
但通过楼主描述,自己其实对童年的家人给出自己调皮的标签,不是很认同。也许楼主内心感受是,作为思想尚未成熟的小孩子来说,调皮也可能只是孩子的天性,楼主其实重点看法是,父母,老师,周围的人不理解自己,没有接纳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而由于从小就缺少他人的积极评价,还有鼓励,所以,为了获得周围人认同,选择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孩子,

但楼主心里矛盾的点是,自己是处于被动选择当完美的好孩子, 其中成为他人的完美形象,过程中很艰难,以至于楼主不是在享受自己努力后得到他人赞美的结果,而是为自己设置了一个个的高要求,困扰在如何达到高要求中,感受不到开心。而对关门声敏感,也是受过多关注他人的评价的结果,害怕自己犯错,得到他人的责怪,不肯定自己。

如果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从他人评价中分离出来。首先就是要自己能够非常自信肯定自己,不能把一件小事失败意义放大,一件事情没做好,并不代表所有事情都会是同样地结果,要对自己有乐观的预期,这样做每件事过程也是享受的心态,事情的结果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快乐的来源也就找到了。

其实当个好孩子本质上是没错,但在,马斯洛,心理健康的 十项健康标准,有一条是,再不违背集体利益时,有限度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楼主不用过度压抑自己,每个人有自己需求是正常,从小时候的生理,安全,归属的需求,到长大的尊重的需要,所以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且用适当,有益的方式获得满足,以防止压抑引起的心理冲突。

也许周围对楼主并不是绝对性的高要求,一部分楼主给予自己枷锁,对有些信息过分解读。适当的做些犒劳自己的事情,父母和老师也不一定会责怪你的,只要把属于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娱乐活动还是可以有的, 适当健康方式发泄积郁心情以减少未来更深层次冲突,事情不会因此就变得糟糕至极的。

拥抱美好, 重逢的暖意:2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你的觉察力很强,你意识到了爷爷奶奶过往对你的不理解并且给你贴了很多不好的不属于你的标签。

其实人是有天生气质上的差异的。每个人的敏感度、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天生就是不一样的。你可能是属于内倾型的,其他人的一举一动你都觉得都是跟自己有关的,其实我们要先学会接受每个个体是有差异的。而且当你心中有怀疑是跟自己有关时,你可以去验证一下,大概率上只是你的猜测,并不是事实。

2-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想要探索世界的阶段,会有很强的想要自己尝试的意愿。可能你的爷爷奶奶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干扰了你的这种独立性的发展,也就是你文中所说的“调皮”。

你今天的想法和行为习惯都是由你过去所经历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由于过去有很多不好的感受和体验,你形成了对自己的负面认知。所以你总是习惯性的压抑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她们,想要获得她们的肯定和认可。

要知道这些“一辈子什么事都干不好”话语,只是他们的观点,并不是事实对吗。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肯定有做的好的时候,你肯定有自己的优点和曾经取得过的成就或者成功,只是你受到她们的影响,很少去留意自己做的好的方面,或者即使知道自己做的很好了,也会过滤掉自己做的好的部分,只关注自己做的不好的部分。

向内--尝试着理解自己,肯定自己,给自己鼓励和支持,不要用你爷爷奶奶看待你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去总结自己的优点和取得过的成绩。
向外--去结交那些能够给你肯定和理解的人,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滋养。
平时对于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去看一看,这样会给到你正向激励的作用。

吴燕:1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感谢你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说明你一直在做着自我内在成长的探索,为你点赞。

在你的文字里,我似乎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正在努力的想要探索这个世界,想要和周围的人建立关系,她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能够得家人的赞赏,很可惜,也因为试错,没有做到家人眼中期待的样子,因而遭到阻拦和呵斥。

我们说孩童在0到3岁之前和父母及重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尤为重要,他们也是我们重要的自体客体。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在发展早期,孩子在心理上更加脆弱,照料者的共情对孩子而言是件至关重要、生死攸关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和他的双亲或者其他依恋对象之间形成基本的同调,孩子的哭或笑等各种情况能被家人及时的回应和看到,那么长大之后孩子的自体就是稳固的,内心是有力量和自信的。
但如果没有形成同调,这样的儿童期依恋对象的自体客体失败被科胡特成为:恰到好处的挫折。

当曾经的挫折和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与回应,长此以往,内心是压抑的,胆怯的,也会因此无法完成对自体全能夸大的认可过程,自尊感低,对自己缺乏认可,也会内化家长认为自己不好的价值观。更是无法看到自己原本的优秀。

当我们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评价的时候,我们内在的力量也就被压抑而无法施展出来。
而现在是时候打破这个怪圈了。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到我们过去怎么了,我们渴望的是什么?这里,并不是去向家人和父母讨要说法或责怪他们,而是他们本身也没有能力在当下去做到很好的回应能力,这也跟他们自身的状态有关。

其实,对自己多一些觉察,去发掘自身的资源,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唯有把力量回到我们自身,才是重建自信的基础。比如,你可以每天书写自己的成功日志,对自己哪怕一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的认可和肯定。去和心理上的诅咒进行告别,要坚信:你原本就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单纯向上努力的好孩子,这些都是你内在宝贵的资源,要好好珍惜和拥有它。

其实,我们苦苦追寻别人的认可,辛辛苦苦的委屈自己,我们过多的活在别人以为的世界里,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为自己而活,我们的好与坏不是以别人的判断为标准。

当我们有尊严的捍卫自己的边界,不卑不亢,敢于为自己的需要发声,敢于肯定自己,释放自己的个性,终究你会发现,反而会赢得他们对你的尊重。

关键是,你能否从内心告诉自己:我本优秀。
是的,你本优秀。这点,我毋庸置疑!

向金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题主,你好。
看得出来,你对心理学知识是有较深的了解,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知道2到3岁孩子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知道这时候需要家庭抚养者什么样的支持,这是你对自己性格的一种探索,值得称赞,你才15岁,却要自己去弄懂这些,从后面能明白是性格中的某些特点深深困扰着你。
我补充一点理论上的知识,你描述的自己发生问题的阶段是2到3岁,是温尼可特眼中“相对依赖”的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要发展自我,获得掌控感,这个阶段需要抚养者在边上看着孩子,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帮助,支撑孩子获得掌控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抚养者帮他去掌控这个世界,做自己想做而不能做到的事。

这个阶段,抚养者的帮助是动态变化的。当抚养者的存在是配合孩子的掌控感,孩子会愉悦开心。当抚养者的回应是错误的不及时的,就会剥夺了孩子的控制感,孩子就会生气愤怒。
回到你的生活中去,你奶奶对你探索世界的回应是贴标签,说你调皮,什么都不懂还要自己去做。其实是传达出“你做错了”,表达对你呈现出来的自主性的否定、拒绝、不接纳。她的态度中有很多对你的失望和否定,我想这对你来说,是非常愤怒和恐慌的。我想这过程中,是会有你自己一个愤怒的表达,只是很容易被抚养者贴以“不懂事”的标签。

当抚养者继续对你的情绪不接纳时,你开始压抑自己的需要,去取悦迎合外界的需要,以期得到些些认可或少些责备。你说当听到别人重重关门时,会想到是不是自己错了,是挺令人心疼的样子,我想那时候,你会浮现出抚养者们对你的否定和各种不接纳,认为你调皮不懂事。
当然,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各种事情都会对自我的发展有影响,比如父母的离婚、母亲对你的掌控感、父亲和你的疏离感,都会在某些层面影响你。
你的这些状态,已经影响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影响了学业和生活,这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去帮到你的。祝顺心。

~~~~~~~~~~~~~~~~~~~~~~~~~~~~~~~~~~~~~~~
*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版权声明:
作者:穆妈妈
链接:https://www.qinzitree.com/2021/12/2276.html
来源:亲子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